东北网7月9日讯 (记者 葛金鑫) 近年来,鸡西市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目标,创新开展“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实现社会救助申请更加便捷、方式更加多元、认定更加高效、服务更加精准、政策覆盖更加广泛,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水平全面提升,群众办事便利度、满意度、获得感显著增强。
“一清单”解决困难群众“不知晓”问题
针对社会救助事项办理涉及部门多、救助事项多等问题,由市民政部门牵头协调多部门建立协同联办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梳理出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创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司法救助等16类46项救助和福利政策,汇集形成“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的“温暖清单”。“温暖清单”将各项救助政策、审批条件、主管部门、申请对象等情况详细列出,困难群众通过清单能准确知晓自己应该享受的各项救助政策,把救助政策送到家。在此基础上,按照全省政务服务事项“五级六十同”标准,市营商环境局会同市民政局组织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对“温暖清单”事项进行标准化梳理,梳理出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创业救助、司法救助等22项救助和福利政策纳入网上,实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网上好办易办。并持续梳理教育救助、道路交通等部门社会救助相关事项。
“一张表”解决群众办理“程序繁”问题
为解决困难群众办理救助事项到一个部门履行一套程序、填一堆表格、手续繁多问题,围绕“温暖清单”服务事项,申请表单由原来需要填的22张融合成“一张申请表单”,填写的表单信息项由原来429个减少至140个、群众只需填写6个基本信息,申请材料由原来95个减少至45个,实现“多表合一、一表申请”,大大提升了群众办事的效率和体验感。
“一窗口”解决群众办理“分头跑”问题
针对原来群众办理救助事项需要在各级各部门“多次跑”“分头办”,有的群众最后“跑不起”问题,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宽服务渠道,健全帮办代办机制。在全市76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综合服务窗口,通过调查补齐有关部门涉及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相关材料,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工作模式,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全流程贯通、全网上办理。同时全面放开户籍限制,办事群众只需在任意一个综合服务窗口提供2份申请材料就能办理,实现群众“就近办”“跑一次”“全城通办”,最大程度做到便民惠民。
“一幅图”解决部门衔接“不顺畅”问题
为加强部门协作,厘清职责配合,按照“低收入人口数据一次生、成多处分发、多次利用”的原则,将各部门办理的环节绘制形成一张工作流程图,明确数据走向,2q分层分类开展数据甄别和数据推送,实现救助申请全流程有序开展,做到数据精准、措施精准、成效精准。进一步细化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个层级15个部门工作职责,形成三级联动网络化工作格局,织牢困难群众全方位兜底保障工作网。
“一平台”解决业务数据“跑不通”问题
依托鸡西市“一件事”2.0升级版系统,搭建了社会救助集成办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数据共享共用。基于省数字政府统建的统一共享应用支撑平台和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平台,实现相关信息“免填写”、材料“免提交”,受理、办理、评价等相关信息实时上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通多个部门之间数据壁垒、业务藩篱,实现多部门业务的快速分发和审批结果汇集。真正的实现以“数据多跑路”换取“群众少跑腿”“行政效能大提升”,使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一盘棋”解决社会救助“单一型”问题
在物质救助帮扶基础上,深入开展“五社联动”。全市10个慈善组织、62个社工组织、178个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多项服务,推动社会救助从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多维救助转变、由“供给型救助”向“需求型救助”转变,使社会救助更贴心、更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