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黑龙江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准化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7月10日,全省标准化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召开,进一步明确坚持质量引领、标准先行,统筹推进标准、质量、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不断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竞争新优势,全力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紧盯黑龙江省开展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总目标,聚焦八项标准化工程,扎实推进标准化工作“四个转变”,着力探索服务现代化龙江建设的新机制、新路径、新举措。试点以来,我省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58项,占任务目标的76.3%;完成和在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0个,占总目标的80%;重点培育优质团体标准277项,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标准超过5万项,已提前完成任务。在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的新赛道上,奋力谱写着龙江标准化创新发展新篇章。
1
高位推动形成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我省获批国家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以来,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试点建设工作。省政府常务会会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全面部署标准化工作。2024年4月1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委)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黑龙江省标准化创新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推动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构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等六个方面支持我省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由42个省直部门和13个市(地)政府(行署)组成的试点工作专班,在省政府分管领导调度指挥下,多次赴基层调研标准化需求。在黑土地保护利用、卫生健康、知识产权、中医药、冰雪装备、网络安全等领域相继成立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方位推动标准化工作。
一个省级专班牵头抓总,各市(地)、各行业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1+7”工作模式运行良好,“市场驱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开放融合”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2
锐意改革探索新机制、新路径、新举措
采取五项创新举措。加强省部战略合作,省政府与国家标准委、国家体育总局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制定标准化激励政策,将支持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写入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加快推动创新龙江建设的意见》,设立黑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筹建黑龙江省数字标准馆,完善具有龙江特色的标准馆藏体系,开展标准数字化探索;推动技术、标准、专利互动发展,实施标准与科技成果转化“五化融合”,16项省级在研科技成果结题时转化为标准;开展城市标准化工作,七台河市、哈尔滨市松北区等6个市(县、区)创建城市标准化试点。
开辟六条新路径。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攻坚,构建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体系;开展北大荒农垦标准引领,垦地共建,全省绿色有机种植面积增加到9400万亩;开展制造业全产业链对标达标质量提升行动,1189户企业对标产品2071项,制造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开展冰雪产业标准提质工程,广泛应用冰雪产业标准体系,促进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俄罗斯标准化(黑龙江)研究中心建设,开展中俄初级产品标准比对研究,举办中俄标准化双边会议,促进对俄贸易标准融通;强化兴边富民标准支撑,满族旗袍制作工艺、赫哲族鱼皮服饰等民俗标准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振兴。
建立六项新机制。建立以八项标准化工程为牵引的试点建设机制,带动全省标准化水平整体提升;建立“龙江品质”标识制度,2项地方标准、13项团体标准构建“龙江品质”标准体系;建立技术专利标准导航机制,制定《专利标准融合操作指南》和《地方标准涉及专利处置指南》,推动专利、标准融合发展;建立民营经济标准化合作机制,指导、推动38家民营企业成为标准创新型企业;建立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制定《地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指南》;建立区域标准协同工作机制,四大煤城签署了矿山生态修复区域协同标准化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三省一区”北方物流标准化联盟。
3
服务大局推动“4567”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试点以来,围绕我省“4567”产业振兴,先后发布了冰雪产业、石墨新材料、文化旅游、四大粮食作物、寒地园艺、寒地中药材等标准体系汇编,制修订地方标准350项,为我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准技术支撑。支持品牌农业建设,对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等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开展大米、黑木耳、纯牛奶等10类产品比对分析,助力打造“黑土优品”“九珍十八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冰雪产业发展,完善冰雪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在冰雪装备、冰雪文旅、冰雪体育等领域立项26项地方标准,冰雪大世界、红河谷寒区汽车测试有限公司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支持制造业产业提质,我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修订《绿色制造评价指标》等国家标准232项,制修订《鳞片石墨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等地方标准87项,在高新技术、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领域获批12个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支持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文旅、创意设计、康养、电商、医疗卫生、家政等领域发布47项地方标准,培育10个国家级和86个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
4
创新发展推进标准化工作“四个转变”
标准供给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全省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273项、企业标准50378项。市场经营主体参与制定标准积极踊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远程手术技术规范》等3项手术机器人领域团体标准,省粮油协会发布黑龙江好粮油系列团体标准,省林学会发布“九珍十八品”全产业链团体标准,这些标准的实施应用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标准运用由产业与贸易为主向经济社会全域转变。我省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中,服务业及社会事业试点占比达45.5%。14项产品和服务标准成为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省自然资源厅整合国土、地质、矿产、测绘等领域标准化需求,成立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构建了统一的自然资源标准体系。哈尔滨市残联应用实施涵盖141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服务组织内部标准构成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践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标准化工作由国内驱动向国内国际相互促进转变。国际标准化组织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技术委员会提高采收率分委会(ISO/TC67/SC10)主席和秘书处“落户”大庆油田。大庆油田主导制定的ISO 6398-1《包括低碳能源在内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人工举升用潜油直线电机系统第1部分:潜油直线电机》填补了我国在采油设备领域发布国际标准的空白。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有限公司在英国组织召开IEC/TC85全体会议,研究与IEC/TC1术语技术委员会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我省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数量增至18个,29家企事业单位踊跃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中俄标准互认在服务业领域取得突破,《跨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双语团体标准发布实施。
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黑龙江省标准化条例》提交省人大年内审定。《黑龙江省标准化创新发展奖补资金项目实施细则》通过专家评估论证。梳理排查与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不符的地方标准存量,集中废止、修订省级地方标准300余项。制定实施《黑龙江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标准提升行动方案》,以标准升级促进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获批国家光刻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哈尔滨),筹建超精密装备制造国家标准质量实验室。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等4家单位承担了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任务。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和宣传工作,参加全国“1+X”标准编审培训班19期,114人获得标准编审证书。与国家标准委秘书处建立了标准宣贯联系机制,向全省推送标准宣贯资料56件次,在各类媒体发稿千余篇。
5
助推高质量发展打造标准化创新试点“龙江样本”
全省标准化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召开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市(地)政府(行署)将试点工作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研究提升试点成效的对策,积极筹备召开部署落实大会精神的会议,推动本地标准化创新发展。各行业部门立足行业发展,进一步发挥标准引领和支撑作用,深入研究本行业本领域标准化创新发展的思路举措,加快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领域标准研制应用,新增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9项。参加会议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提升了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加重视企业标准化工作,企业申报标准创新型企业的热情高涨,申报标准创新型企业数量增至54家。
省市场监管局作为牵头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坚持系统观念,聚焦以标准化支撑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农业强省建设、打造向北开放新高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等工作任务,细化全省标准化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举措,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品牌标准提升“一号工程”、冰雪产业标准提质“二号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筑基“三号工程”;加强协调配合,以标准为牵引促进产业提质,以标准为核心赋能科技自立自强,以标准为桥梁服务互联互通,以标准为保障推进生态共融,与省标准化协调推进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合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持续释放标准化服务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动能,争取更多的龙江实践成果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为高质量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聚力打造标准化创新试点更多“龙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