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承载着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今天的《文化中国行》,记者带您解密方言界的“顶流”,可以分分钟把你带“跑偏”的东北话。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而无论身处哪个城市,只要身边有了东北人,说起话来很快就会被魔性的东北话带“跑偏”!东北话又被称为“第二普通话”,是一种官话方言,它分为东北官话和胶辽官话,至今有1亿多人在使用,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每10个人里就有1个人能用东北话唠唠嗑。为什么东北话这么流行又富有感染性呢?今天就让我领您掰扯掰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话自带幽默属性可以说是与这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息息相关。早年的时候,大部分东北人生活在农村,夏季劳作,冬季农闲,地广人稀,人们为了排遣寂寞,便聊呀、唠呀,没边没沿,逗乐扯闲,很多歇后语、俏皮嗑经过游戏化、诗化的处理,变成了幽默风趣的东北话。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宇:“东北方言的主体还是自古以来这一地区传承下来的燕赵方言,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了山东方言、满语、俄语等影响,呈现出了今天的面貌。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相似,所以其他方言区的人能够听懂,这是它流行的基础。”

从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片到风靡大江南北的小品、影视剧和脱口秀表演等,东北话和东北题材可以说是影响了无数文艺作品,也越来越成为这一地区的文化符号。它就像冬天屋檐上的冰溜子,冷冽又干脆,这掷地有声、粗犷豪迈的东北话也无不展现着东北人民乐观进取、不畏困难的人生观,我们也透过语言看到了东北人民脚下那沃野千里、生生不息的黑土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