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只有3℃的盛夏夜 铁路检车员穿棉衣检车
2024-08-05 14:21: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郑惠壬 吴铁峰 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8月5日讯(郑惠壬 吴铁峰 记者 杨帆)8月3日凌晨1时许,点点星光下,内蒙古自治区伊图里河站被蜿蜒起伏的群山环绕着。虽是盛夏,可此时温度只有3℃。远处汽笛长鸣,检车员杨玉伸套了件外套,拎着检点锤,走了出去。

  在延绵起伏的大兴安岭主脉西坡,牙林铁路线、伊加铁路线在这里交汇——伊图里河小镇全年仅有53天无霜期、极端最低温度达零下52℃。

  在这北纬50度的极寒之地,更多的人走出大山,但还有一群人选择留了下来,默默坚守在父辈曾经为之奋斗的地方。

  杨玉伸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齐齐哈尔车辆段海拉尔东运用车间伊图里河作业场的一名检车员。从1981年接过父亲的班,到今年8月退休。他在这群山之中,坚守了43年。

  “白天气温能到30℃,夜里就3℃。中午穿半袖,晚上就得套个薄棉袄,你瞅,说话都有哈气。”杨玉伸一边走一边说。

  伊图里河站每天有26趟列车经过,杨玉伸和他的伙计们小跑着穿梭在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列车间,对车辆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车辆故障并进行处理,而凌晨时,列车到达多,也是老杨最忙的时候,每趟车需要在35分钟内,对车轮、轴承、车门、门搭扣等共计8200余个车辆部件检查完毕。静寂的站场中,只有检点锤敲打列车的“叮叮”声回荡。

  “机后第8辆车有封圈破损。”杨玉伸用对讲机联络160米外的工长高学林,“发现故障,需要工长现场确认,组织处置,做好验收。”

  多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杨玉伸早就练出了一双“火眼金睛”、一对“顺风耳”。通过敲击车轮、车轴等部件,能够迅速判断故障。耳朵就是他的“听诊器”,可以清晰听到车辆的制动管系轻微的漏泄声。

  高学林一路小跑赶到故障车前,一闪身钻到了车下。迅速拿出扳手将主管卡子、法兰盘螺母松开,取出破损的E型密封圈,更换上新的E型密封圈,再按照流程依次将法兰盘螺母、主管卡子紧固到位。汗水顺着眼角流进了他的眼睛里,他顾不得擦一下,眨眨眼就继续处理故障。3分钟,在他们蹲跪站起、敲击验看下,“难缠”的管系漏泄故障就被消除了。

  杨玉伸将车号及故障记载在车统-15A上,来到机车下,“王大车,下闸给风。”杨玉伸通知机车司机向列车管充风,重新进行漏泄试验,尾部组长确认漏泄量符合规定后列车可以发出。

  望着正点发出的列车,大家舒了一口气。此时,他们的衣衫已被汗水打透。风一吹,伙计们打了寒颤。作业结束,杨玉伸和工友们洗个热水澡,换身衣服,等待夜里的其它进站列车。

责任编辑:宋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