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是哈尔滨音乐日。作为亚洲唯一一座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的城市,哈尔滨有着悠久而多元的音乐文化。今天的《文化中国行》,让我们通过三段旋律,领略这座“音乐之城”的独特魅力。

1908年,《1812序曲》在哈尔滨奏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演奏交响乐。那个时候,哈尔滨刚刚形成现代城市的雏形,西方音乐几百年的精华,随着旋律走进了开放包容的哈尔滨,与黑土地上流传已久的民族音乐融汇共生,写入城市的基因,伴随城市一同成长,而当时演奏《1812》序曲的乐团,正是“中国第一支交响乐团”,也就是我们眼前的哈尔滨交响乐团的前身。可以说,这是哈尔滨百年音乐发展史的序曲,也拉开了东西方音乐交融的序幕。
哈尔滨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汤沐海:“音乐是展现精神面貌的艺术。哈尔滨在全中国都是首先和西方音乐、西方文化接触的,我们在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历史,表达人类精神的光辉。”

一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已经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它是从哈尔滨走向全中国的。这首歌是新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的核心唱段,而《星星之火》1950年首演就在哈尔滨。这部歌剧是用西方歌剧的外在形式,融合了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艺说唱等音乐风格,形成了激励几代人的红色旋律。是中国歌剧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作品。
哈尔滨音乐博物馆馆长苗笛:“一百多年来,红色音乐在我们这个城市,形成了一条浩荡的历史长河。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瞿秋白在哈尔滨第一次听到了那首雄壮的《国际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的大批艺术家来到了哈尔滨,做了大量的文化的创作工作。哈尔滨给新中国、给今天我们崛起的中华民族,确实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哈尔滨人深感自豪。”

在哈尔滨的松花江畔,如果听到《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就像看到了一位位音乐家从这座城市走向全国。一首首旋律随着松花江的浪花翻涌而出。音乐,在这里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的蝶变、从专业到大众的普及,已经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8月6日被设为“哈尔滨音乐日”,有着60多年历史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为中国三大音乐节之一。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公园等等音乐主题的地标建筑游人如织。行走在哈尔滨街头,常常可以看到民间音乐表演。他们唱着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歌,唱着越来越美好的时代和生活。
音乐表演者贾绥鹤:“哈尔滨的音乐氛围非常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这唱歌,也可以跟我们一起唱,互相交流一下音乐挺好的,挺放松的。”

黑龙江省艺术研究院教授刘学清:“哈尔滨的底蕴和群众的基础使得我们哈尔滨市民的精神生活特别丰富,于是才有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及诸多的音乐表演此起彼伏地开展起来,因为流淌在群众血液中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这样一种力量,音乐事业势必会循着良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