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春,一位来自祖国北疆漠河的农民,2020年11月24日,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由祖国北极边陲黑土地步入了北京人民大会堂。
今年49岁的冯永春,是大兴安岭漠河市兴安镇二十五站村的一名农民、种植大户。近30年来,他刻苦进行农业创新,优化了这片冻土带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技术,冯永春决定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他对村民们说:“先用我的地试种,成功了就跟着我干;失败了,算我自己的。” 2008年夏,连续两个月干旱无雨,看着豆苗一天天枯萎,他心急如焚。经过四处打听后,冯永春去呼玛县自费购置了一套2万元的喷灌机,不仅缓解了灾情,还确保了大豆的产量。大豆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试验获得了成功,并在全镇进行了推广,当年全村户均增收3500元。
冯永春参与组建的合作社,采取集资入股、量化管理、科技种田、机械收割等方式运营,特别对高岗旱地、低洼地块实行分期耕种。在打垄、播种、育肥等技术上实行因地制宜,因土施种,充分利用大型旋耕机、翻种机来保持土壤的松软度,从而保证了入股农户的年产量和产值。
冯永春和全体村民算过一笔账,合作社经营的大豆亩产提高27%~30%,每公顷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不到3000斤,增加到如今的4500斤左右。合作经营模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年来,合作社发展到17户农民入股,持用大型农机具55台,固定资产价值400余万元,每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秋收后大豆因运输不及时发生霉变,严重影响销售价格。1998年,冯永春自掏腰包从地头到运输公路之间修了一条2.5公里长的农田路。
他累计用自家收割机主动帮助农户收割大豆12.4公顷,不收任何费用,坚持常年为农户免费运粮,无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销售大豆2.1万斤。目前,全村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冯永春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身为农业战线的全国劳模,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种粮人,把大兴安岭黑土地的潜能挖掘出来,为当好祖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压舱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