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嫩江,中国的瑰宝,一路向南蜿蜒流淌,为沿岸带来勃勃生机。早期人类在两岸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形成了一批遗址遗迹,被列为“201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洪河遗址便是其中之一。
洪河遗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洪河村南约1公里处,坐落于嫩江中游右岸高出江面约10米、地势平坦二级台地的临江边缘。
“这地方发现很多年了,初期是区里和市文物保护中心人员在巡查时发现了裸露在外的墓葬,后期越探越多,最终被确定为洪河遗址。”据富拉尔基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刘宏铭介绍,为使墓葬免遭破坏,2005年市里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当时出土的蚌环和石器属于昂昂溪文化范畴。
说到洪河遗址,便不得不提起“昂昂溪文化”。
据相关记载,梁思永先生根据当年五福C遗址清理的墓葬材料和地表采集资料,确立了新石器时代的“昂昂溪文化”,这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此后的近90年,学界对昂昂溪文化内涵、性质和年代等的认识也愈发纷杂,直到洪河遗址的出现。
“洪河遗址作为昂昂溪文化的典型遗址,对昂昂溪文化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宏铭表示,洪河遗址发掘有与梁思永先生当年清理五福地墓葬所获相同的器物,表明两者的文化性质相同,从而厘清了昂昂溪文化的内涵、性质和年代,结合遗址出土的同时期的大量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骨骼、众多黍和粟遗骸的发现,再现了昂昂溪文化的真实面貌,丰富了昂昂溪文化的内涵,认定昂昂溪文化居民的生业方式为渔猎与农耕并重。
2013年6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洪河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截至目前,已先后开展了6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发现了5条沿嫩江相邻并列分布、年代相近的新石器时代半圆形环壕聚落,改写了黑龙江流域的社会发展史。
环壕剖面呈倒梯形,平面不封闭,开放的一侧利用嫩江作为天然屏障。由5条环壕围起的5处小聚落构成的洪河聚落是新石器时代修建并使用,沿用到夏商时期,两周时期废弃。
据刘宏铭介绍,这是首次在嫩江流域揭露和明确了新石器时代昂昂溪文化的聚落形态——“连珠式”环壕聚落。这种聚落形态是我国考古发现中的首例,对于中国史前考古的聚落形态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史学界的传统认识中,嫩江流域地处东北北部边疆,远离中华文明中心,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经济形态属渔猎经济,人群流动性强。洪河遗址“连珠式”环壕聚落的发现、大型房址的揭露,说明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渔猎文明存在定居模式,缩短了新石器晚期嫩江中游的社会发展程度与中华文明中心区同步,将嫩江流域进入文明社会门槛提前了千余年,改写了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陶罐、石刃、骨镖、饰品、角锤……透过一件件摆放在黑龙江省考古与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站中的文物,仿佛穿越回4000多年前,得以窥见当年古人生活的一角。
“洪河遗址发掘总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数千件,包含了新石器、青铜、辽金、明、清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据市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出土的遗物包括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其中较为珍贵的是2021年省考古研究所挖掘出完整的骨梗石刃剑。因为之前出土的这种文物保存均不完整,只有骨梗,或者只有石刃,完整骨梗石刃剑证明4000多年前居住在嫩江流域的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工具。
洪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是近年来齐齐哈尔地区乃至整个黑龙江省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极大地激发和增强了鹤城人民的地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虽然,距离最近的一次挖掘已经过去了近三年,当年挖掘的位置也被青草覆盖,除了竖立在此的“洪河遗址”碑,难以通过其他痕迹将这里和遗址联系起来,但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却不会被人们所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