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哈尔滨2004年1月7日电 3年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起重机厂特困职工潘淑芬一家还在为维持正常生计发愁,后来,在省委组织部一名干部的帮扶下,贷款5000元钱卖起了水果,如今每月纯收入2000余元,还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潘淑芬逢人便夸是“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救了她一家人。据黑龙江省总工会有关人士介绍,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15.9万名像潘淑芬这样的下岗特困职工在“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摆脱困境,实现再就业。
近日,黑龙江省召开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动员大会,在未来3年内,该省将动员社会各界人士25万多人,开发15万个扶贫项目,从而帮助24万特困职工摘掉“贫困”帽子。如此有规划、成规模、效果显著,以结对子形式扶贫的举动,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2000年7月,黑龙江省委结合该省实际情况,在全省范围启动实施了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组织全省党员领导干部与城市特困职工结成对子,中直、省直单位与特困职工所在困难企业对接,实行一对一的帮扶。该工程确定,以3年为一个周期,通过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帮助城市特困职工逐步走出困境,直至实现脱贫致富。“一帮一”工程的帮扶对象主要是亏损或停产、半停产的企业中,基本生活水平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无其他收入来源,且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技能的城镇特困职工。省委责成省总工会直接抓这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确定对象、双向对接、选择项目、资金发放、跟踪问效等诸多环节的运行机制。
一时间,在黑龙江从省委书记、省长到普通机关干部纷纷投入到这项“工程”中,与特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据统计,3年来,全省共有8465个单位参加了扶贫工作,被帮扶特困企业4150个;有16.9万名党员干部与15.9万余名特困职工结成了帮扶对子。省政府拿出5000万元作为“一帮一”工程专项启动资金,全省共筹集扶贫解困资金4.11亿元,发放项目贷款2.5亿多元,启动实施8.6万多个扶贫项目,经济产值达5.3亿多元,安置19.55万名特困职工和家属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脱贫率达到了100%。在这些脱贫职工中月收入超千、年收入超万元的有19718户,个别人年收入高达10万元。
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危困行业多、特困企业多、下岗职工多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该省仍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77.2万人,城市中有156.2万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占城镇人口的7.7%。“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特困职工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也探索出一条项目小、投资少、见效快、滚雪球发展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