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劳动力转移 资金注入 黑龙江省扶贫招术多 招招拓富路
2004-06-01 09:46: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2004年春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关于农村问题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我省也随之出台了涉及10个方面29条力促农民增收的措施。从4月12日起,本报以《贯彻一号文件迎接金色春天》的专栏,对这些政策和措施给与全景式报道,今天刊发最后一篇。这组报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反映了国家和我省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积极工作和有效措施。这个春天就要过去了,报道结束之际,我们期盼着秋天的到来,因为,今年的秋天会带给我们收获。已发过稿件: 4月12日:粮食:从“丰产烦恼”到增收基石 4月13日:畜牧业三大关键繁育良种规模养殖重构防疫 4月26日:农民致富在别处 5月12日:绿色食品领唱黑龙江农业 5月14日:科技引领致富脚步 5月18日:种好,更要卖好 |
整村推进让1200个重点贫困村集体脱贫
措施:支持养殖业项目,每户扶持2头肉牛;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都看上有线电视,给每个村建一个村级卫生所;购置农机具、建畜牧兽医站,解决畜禽的卫生防疫和品种改良问题。
目标:通过两年的扶持,要让这些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要从现在的844元达到1700元以上
根据2002年的统计,黑龙江省共有3025个贫困村。也是从当年开始,我省开始实施“一次规划、两年实施、逐村验收、分批推进”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
从2002年到2003年底,第一批实施的50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两年中,通过政府集中扶持、社会无私援助和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这500个重点村改变了原来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整村脱贫。
在第一批重点村成功实现脱贫后,今年起第二批527个重点村纳入到政府部门的工作日程。省扶贫开发办主任陈华告诉记者,第二批重点村的总共有26.9万户、106.9万人。在扶持范围上,国家重点县重点村扶持户比例达到村总户数的25%;省重点县重点村占20%;非重点县重点村占15%%,而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在扶持比例上的倾斜,达到缩小或消除重点村间人均收入上的差距。和第一批重点村一样,政府部门对它们的扶持、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扶持养殖业项目,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奠定基础,每户扶持2头肉牛;加强重点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这527个重点村的26900户都看上有线电视,给每个村建一个村级卫生所,做到小病不出村,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为这些重点村购置农机具、建畜牧兽医站,解决畜禽的卫生防疫和品种改良问题。总之,通过两年的扶持,要让这些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要从现在的844元达到1700元以上,同时基础实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条件明显改善。
培训、转移、维权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重点
措施:在财政扶贫资金中提取1000万元的培训费用,计划在实施重点村中培训3万名贫困劳动力;要尽量实行“订单”培训,减少盲目性;政府部门将通过有效的用工合同、协议来维护贫困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目标:力争通过培训使贫困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以上,真正做到“转得出,留得住,挣着钱”。
加强对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据介绍,围绕着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转移问题,近年我省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抓培训,今年,我省将在财政扶贫资金中提取1000万元的培训费用,计划在实施重点村中培训3万名贫困劳动力。目前国务院扶贫办已经确定在我省齐齐哈尔市建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此外,我省也将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的力度,加大培训资金的投入,并将在国家重点贫困县建立培训示范基地。这些培训将根据各地现有条件,有所侧重,突出特色,培训出“叫得响”的品牌专业劳动力。在培训过程中,还将实现“四个一”,即一张培训登记表、一份培训合同书、一张培训券、一本培训证,使贫困劳动力能够真正享受到培训补助,真正学到技能。
抓转移是今年的另一个重点。在培训过程中,将紧紧结合市场需求开设培训专业,做到市场需求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突出培训特色,突出专业品牌,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示范基地要尽量实行“订单”培训,减少盲目性。力争通过培训使贫困劳动力转移率达到80%以上,真正做到“转得出,留得住,挣着钱”。
有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在对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转移中,抓维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从今年起,政府部门将通过有效的用工合同、协议来维护这些贫困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凡是有组织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必须有劳务中介组织与贫困劳动力签订的《劳动合同》,约束和规范双方权利和义务;劳动中介组织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派遣合同》,以规范用工企业的行为;劳动力还要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其他方式转移的劳动力,则由用工企业与其签订《劳务协议》。
资金注入为扶贫工作添后劲
措施:2004年投入各项资金的总数为4.62亿元,16714.7万元用于扶持513个重点村5.57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项目;2024万元用于建设506个村畜牧技术服务站;223.3万元用于为重点村建设其它公益事业项目;1200万元用来扶持14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
目标:实行统筹捆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整合扶贫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村,为实现整体脱贫目标提供有效资金保障。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我省扶贫开发工作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同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我省扶贫开发在近两年取得的出色成绩,扶贫资金的投入也逐年增加。2003年,我省实行统筹捆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整合扶贫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村,为500个重点村实现整体脱贫目标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据了解,2003年国家投入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总量比上年增加了2840万元,增长了17%%,加上省级扶贫资金,我省财政扶贫资金总量首次突破了2亿元大关,达到了20075万元,同时我省以工代赈办增加了对重点村路桥涵和人畜饮水项目的资金投入强度,投入到重点村的资金达到7063.9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66%%,其中投入500个重点村资金1601.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和信合贷款也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省政府扶贫开发办和省农业银行明确提出了扶贫贴息贷款集中用于支持重点村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扶持每个贫困户2头基础母牛单位。2003年我省扶贫贴息贷款放贷规模比上年增加了2920万元,而给500个重点村的信合贷款放贷规模(含生产费贷款)达到了1.3亿元。
采访中,陈华主任告诉记者,目前看,2004年我省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在去年的基础上还将有比较大的增长。预计,2004年新一批527个重点村需要各项资金的总数为4.62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总共20162万元。16714.7万元用于扶持513个重点村5.57万贫困户发展养殖业项目;2024万元用于建设506个村畜牧技术服务站;223.3万元用于为重点村建设其它公益事业项目;1200万元用来扶持14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今年预计有0.88亿元以工代赈资金用于扶贫开发,根据有关部门的建议,这笔资金将重点解决国家重点县重点村人畜饮水和村级道路建设项目;此外,今年我省预计有1.25亿元扶贫贴息贷款和0.42亿元信合贷款与财政扶贫资金结合,用于扶持贫困户养殖业项目。而少数民族的发展也纳入政府部门的视线,预计省民委今年将安排少数民族发展资金500万元与财政扶贫资金结合用于14个人口较少民族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
“一帮一”“放母还犊”关注非重点村的贫困户
措施:“放母还犊”,这个滚动扶贫项目每年扶持1.2万贫困户;在部门帮扶的基础上,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干部还将继续实行“一帮一”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扶持。
目标:再过8年,保证属于非重点村的36.08万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有人说那些已经被列入重点村的贫困人口是相对幸运的,因为他们得到了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非重点村的贫困户也没有被政府和社会所遗忘。根据省农调队的调查,我省非重点村还有贫困户41万户,贫困人口153.5万人,扣除民政救济户,需要扶持的贫困户仍有36.08万户。对于这些贫困户,扶贫开发部门也出台了具体的帮扶措施。
比如采取滚动扶贫的方式进行扶持。近几年这些地区相继实施了“放母还犊”的滚动扶贫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积蓄再扶持能力,扩大扶持面,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经过几年的积累,从今年开始,有些地区已经陆续开始还“犊”,而且今后几年还“犊”的数量还将逐步增加。这些滚动资金将以县为单位用于扶持非重点村贫困户。根据统计,每年仅这一项就可以扶持1.2万贫困户。
除了“放母还犊”,传统的帮扶方式仍将继续。由于非重点村贫困户比较分散,在部门帮扶的基础上,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干部还将继续实行“一帮一”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扶持,不脱贫不脱钩的制度使他们脱贫的目标有了保障。此外劳务输出和县(市)政府出资的方式也将同步进行。
按照目前的方法,扶贫开发部门预计,再过8年,那些属于非重点村的36.08万贫困户就可以全部实现脱贫。
5月下旬以来,海伦市形成季节性瓜菜秧苗市场。由一些瓜菜生产专业户的“菜把式”亲手培育的茄子、辣椒、黄瓜等秧苗,被扎成十棵一把,带着营养钵销售。这些秧苗还标明品种、原产地、成熟期,深受农民的欢迎,采用瓜菜秧苗移栽,要比直接播种提前1 2个月成熟。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