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0月8日电一个好的环境能产生多大的洼地效应?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能有多大?对这两个问题的最佳诠释,莫过于位于呼兰区的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十年,食品加工、医药、文化教育、房地产四大产业粗具规模;十年间,拉动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上升到60%,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呼兰。
从“一片庄稼地”到道路、给排水、电、热、气、通讯、有线电视等“九通一平”;从“一无财政投入、二无项目来源、三无开发经验”,到如今占地近40平方公里,有210多家企业进区,年实现社会总产值60亿元,财政收入2亿元,呼兰利民开发区创出了神奇的发展速度。今年前8个月,在国家宏观调控日趋明显、土地市场控制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开发区仍实现新进区42户企业,协议投资总额32亿元,其中超千万元的项目15个的好成绩;实现社会总产值2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4亿元,分别占全区生产总值和全口径财政收入的56%和37%。在其带动下,呼兰区工业经济高速增长、商贸经济繁荣活跃。截至8月份,全区招商引资项目达167个,到位资金8亿元;实现社会总产值39亿元,出口创汇1706万美元,同比增长130%;结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新引进哈尔滨昌力亚麻纺织工业园等11个项目,盘活存量资产4660万元。
“感觉这里像家一样,在这里创业、办企,心情舒畅。”进区企业发自肺腑的赞誉,一语道破利民开发区的成功之道。“入区企业选址在哪里,配套设施就延伸到哪里。”
为这一句承诺,十年来利民开发区拿出5亿多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让小利、求大利、谋远利”,开发区据此出台的6章40条优惠政策,被投资者比作开发区的“宪法”。十年来,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细节服务,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家,留住了一个又一个项目。几乎每一个进区企业都一再追加投资,被定为国家针剂研发基地的圣泰制药,设计生产能力已达50亿元,正朝着国内龙头的位置前进。
不仅是呼兰,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纷纷把招商引资作为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进,“十强县”的招商引资战果尤为显赫。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十强县”招商引资项目731个,引进资金167.2亿元,到位资金41.1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7.6%、64.9%和22.1%。其中双城、呼兰、绥芬河三个县(市)的引资额都超过30亿元;“十强县”的实际到位资金均超过2亿元,而阿城一个市引进的项目就多达182个,实际到位资金现已突破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