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尔滨市构筑人才高地引来八方才俊
2004-11-22 09:14: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哈尔滨人才招聘团吸引西安学子踊跃洽谈。

    东北网11月22日电  日前,哈尔滨在西安市和郑州市掀起了一股热流:哈尔滨招聘团赴两地举行的大型人才交流会上,51家企业带去的620个岗位被“一抢而空”……

    这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首次组团赶赴外地大规模招聘人才。参加招聘团的51家企业中,有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也有事业单位,其中承担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的企业达20家。招聘团与5026人签订了意向性协议,其中本科以上学历4000余人。

    广东籍的西安理工大学毕业生张某把目光盯向了哈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城市,国有企业发展潜力巨大,我的专业对口,可以一展所长。”

    坐了10多个小时火车特意赶到西安的张某满头大汗才挤进哈药集团的招聘展位:“我是冲着哈尔滨三精制药厂的名气来的。”

    这样的“火爆”,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从人才东南飞,到孔雀飞东北,哈尔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生机,如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八方才俊。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三个环节,全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变人口大市为人才强市——润心的政策谋划,使哈尔滨广栽的吸引人才的梧桐树枝繁叶茂

    搬进新居已近100天,李正友等8名博士后仍对哈尔滨“渴求人才、重视人才、优待人才”的气魄感慨万分。

    这8名博士后是哈尔滨市面向国内外“精挑细选”的人才,来哈尔滨后走上副局级岗位。市委、市政府拿出400多万元,为其在锦江绿色家园安置了新居,给予其每人每月不低于2000元的专项补贴,并妥善安排其配偶工作和子女就学。来自北京的李正友满怀信心地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一定会使我们在此安家、安心、立业。

    《吸引外省市人员来哈工作和投资的暂行规定》、《哈尔滨市吸引外籍人士来哈居住、学习、工作和投资的规定》、《哈尔滨市人才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每一个政策、文件的背后,都渗透着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孜孜以求的殷切之情。

    今年出台的《关于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是我市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一个里程碑。

     ——由外地来哈尔滨购房定居并调入市属单位工作的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和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以上政府特贴人员,正高职和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分别按20万元、10万元等标准发放安家费,随迁配偶、子女就业困难的,负责推荐安排就业。硕士未成年子女入托、入学(义务教育阶段)可在本区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择校、择园,两院院士、博士子女可适当放宽选择范围。

    ——政府选择部分住宅作为周转公寓,以低租金提供给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市级专家在医疗方面享受副局级待遇。

    ——设立500万元人才基金,专门用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每一条规定、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大手笔、大气魄。

    为人才提供最优的服务,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与人才创业的小环境有机结合,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信念。留美硕士、哈尔滨通力电力公司法人孙曙光回国创业,开发区为其全家办理了落户手续,并帮助其子女办理了入学手续。感动于哈尔滨对待人才的热忱,孙曙光坚定了在哈扎根落户的决心。

    不只看重眼前,更要有长远的人才规划。市委、市政府精谋细划的《2004—2007年哈尔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将这样一个人才前景铺展开来:到2007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左右,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750人左右,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达到10.1万人左右。全力推进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更是一个城市实现大跨越不可或缺的牢固基石。

    国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决策,赋予哈尔滨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广阔的事业空间,使哈尔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让哈尔滨这座城市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哈尔滨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齐全的工业门类。经济学家提出,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集中了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主要设备、科技力量和人才资源,构建“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对振兴东北经济大有益处。哈尔滨,正是这轴心的重中之重。

    特殊的地位化为特殊的凝聚力。 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资金支持,为哈尔滨开拓了广阔的事业空间,使哈尔滨成为吸引人才的新亮点。一些承担老工业基地改造项目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纷纷打出“人才牌”,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

    哈航集团飞机制造公司制定了吸引人才的暂行办法,提高了毕业生在工资、安家费、住房等方面的入口待遇,保证引进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不低于1100元,发给一次性安家费,结婚优先购买住房并提供贴息贷款。今年已有200多名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厂工作。北航毕业的湖南籍大学生刘某说: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企业又重视人才,这是一项双赢的选择。

    构建平台,吸引高层次人才,哈航集团发动机制造公司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对进站人员给予年薪6万元、二室一厅住房的待遇,并在其配偶及子女工作、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进站工作。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绝非仅仅振兴工业,而是振兴整个区域经济。这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诸多待开发的领域,诸多待开展的事业……哈尔滨,已成为一片兴业展业的热土。

    闯入中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序前十,在“十大中国最具活力城市”20个提名城市榜上有名,生产总值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中位次前移,申办冬奥会、大冬会——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哈尔滨蓄势待发

    哈尔滨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正日益展现。

    10月30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中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序,哈尔滨名列第十位。这是首次由国家权威部门对660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估,我市能够跻身十强,靠的就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哈尔滨,增强了自信,更向全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潜力。家在江苏的袁怡宝从美国回来后“扎根”哈尔滨,在哈工大任教的同时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事业红红火火。放着富饶美丽的“长三角”家乡不回,袁怡宝更偏爱哈尔滨这个“第二故乡”:城市的发展潜力,就是我事业的发展动力。

    城市的前进轨迹,是城市发展潜力的印证:“十五”前三年,哈尔滨GDP增幅分别为11.2%、11.5%和13.5%,速度逐年加快。

    今年,哈尔滨市前行的脚步更让人振奋: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1135.8亿元,增长14.7%,增幅创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上升到第十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8亿元,增长40.7%,增幅为5年来最高水平,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上升到第一位;实现工业增加值391.1亿元,增长20.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位次上升到第五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步伐,社会、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蓄势待发的哈尔滨,已站在了潮头。

    巨大的发展潜力,已化作巨大的感召力,吸引着人才,聚集着人才。美国硅谷诺方公司总裁秦毅在考察了国内多个城市后,把投资发展的地点最终选在了哈尔滨,不仅带来了7项美国高科技项目,还带回4位留美博士一同创业。秦毅看重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一定是个有发展活力的城市。

    正如刚刚来哈考察的国际大体联考察评估团对哈尔滨的评价:一座美丽、有活力、有潜力的城市。

    哈尔滨,正张开臂膀,拥抱人才,更拥抱着自己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