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4日电 11月的齐齐哈尔,稻谷飘香。记者驱车300多公里,从南到北,转了几百个村庄,到处是堆积如山的粮仓。
这幅生态农业的精美画卷是怎样绘出来的?归根到底,靠的是特色、绿色和劳动力转移这三招。
特色之乡叫响全国
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将“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白鹅之乡”、“中国四粒红花生之乡”等响亮的名牌在全国叫响。
2002年8月26日对齐齐哈尔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特产之乡推荐组委会派专人来到鹤城,把“绿色食品之都”的金匾亲手送到政府。至此,齐市共拥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的美名,居全省之首。其中,甘南、依安、拜泉等10个县(市)区都拥有自己的金字招牌。
“中国马铃薯之乡”——讷河市,从1996年开始,就把马铃薯视为壮大农村经济的着眼点。他们以增加科技含量为重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流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监控。如今,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每年种植近百万亩。
“中国白鹅之乡”———依安县,在全县范围内选好户、选大户,饲养“绿色”大鹅,并在政策、资金、技术上扶持基地生产,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省里的支持下,依安县还组建了集大鹅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团,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只,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得“绿色”大鹅加工步入了生产系列化、品种多样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如今,县县有“长项”,村村有“高招”,一大批优质、“绿色”的产品已成为各县(市)区的代名词。
绿色品牌做大用足
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农村经济工作战略重点的转移,让广大农民终于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新路,尤其绿博会落户鹤城之后,更让他们看清了绿色食品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彻底转变了观念。如今,农民的品牌意识、良种意识、市场营销能力明显增强,仅水稻一项,全市就曾涌现出100多个品牌;几十块钱一公斤的良种,农民竞相购买。
今年,齐齐哈尔市共有84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居全省之首;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到595万亩;绿色畜禽饲养量达到759.5万头;无公害种植面积达到623.3万亩;无公害畜禽饲养量达到294.2万头。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生产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全国知名企业来此“筑巢”,有光明、汇源、伊利这样的乳品行业“霸主”,有黄淮集团、九三集团这样的大豆深加工“巨头”……据了解,全市仅从事马铃薯加工的龙头企业,就多达16家。
3年时间,9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崭新的龙头企业群体,在齐市诞生了。
2003年,齐齐哈尔市仅销往省外的绿色食品就达2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有多家企业的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面对面”助推劳动力转移
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省的“排头兵”。
前不久,广西、新疆等地前来学习考察的干部道出了齐齐哈尔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绝招”:
面对面培训,即采取乡校联合的方式,将学校办到乡镇、村屯。既方便农民,又节约培训成本,每年都有几千名农民工在此接受面对面培训。现在,全市共有各类培训学校288家,年培训能力10.5万人。
面对面服务。一年来,他们已为全市171.5万农村劳动力、56万外出务工农民、1.23万农村经纪人建立了档案,并开通了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劳务输出基地、省市驻外办事机构三条信息主渠道;还出台了就业援助、减负、支持回乡创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已累计为外出打工农民无偿提供路费1000多万元,提供发展垫底资金1231万元,提供小额贷款1.65亿元,减免义务工320多万个。
面对面对接。齐齐哈尔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市场平台,组织农民与用工企业开展面对面的劳务对接。今年3月,依安县召开了由省内外220多家企业、1000多名县乡村干部、2万多农民参加的劳务对接大会,当场就有11986名农民与用工单位签订了用工协议。
目前,齐齐哈尔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8.73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12.2万人,向省外、国外转移12.5万人,向二、三产业转移53.9万人。
如今,劳务收入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劳务经济撑起了鹤城农业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