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领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
2004-12-03 15:00:21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3日电 题:黑龙江领军中国绿色食品产业

  东北网记者 杜丽华

  2l世纪,被称之为“绿色世纪”,无污染、安全营养食品的生产与消费,正在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面对这种形势,黑龙江挟自然生态之优势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通过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效益与竞争水平,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如今,“绿色”已成为黑龙江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成为通向国内与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黑土地捧出的精品――绿色食品

    近年来,黑龙江吹响“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号角,全省上下紧紧把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历史契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森林茂密、地广人稀,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加上国内外市场对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为建设绿色食品大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1997年起,黑龙江省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从此绿色食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已达2380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30.8%。1999年,全省绿色食品产量106万吨,到今年底,预计可增加到850万吨,占全国绿色食品产量的26%。现在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年加工产值2亿元以上的县市22个。 

    为了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黑龙江省采取统一品牌、集团化经营等措施,创出了一批知名品牌。目前,全省仅有的3个全国驰名商标中就有2个是绿色食品,同时新创了绿山川系列山野菜水饺、珍珠山系列山特产品、镜泊湖大米等16个全省著名商标,龙丹、红星、完达山等绿色食品还被评为全国名牌产品。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形成了粮、油、乳、肉、蛋、菜、药、山特产、啤酒、饮料等产品的系列开发格局。

    “翠花”戴绿“帽”――农民增收200万

    “翠花,上酸菜”,雪村一首网络歌曲搅热了东北,无形中使“翠花”成了“名人”,伊春市一企业慧眼识金,立即注册了“翠花”商标。该企业将生产的“翠花”牌酸菜经无害化处理,并申请了绿色食品标识,产品一经上市,就成了名牌产品。产品上市不到两年时间,在全国市场上名气渐大,产销两旺,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效益。估算今年当地种菜农民沾“翠花”光增收200万元。

  “翠花”牌酸菜2003年底由伊春市朗乡林业局下属企业注册。目前开发生产出酸菜、调味品、泡菜、干品、酱菜、速冻、山野菜7大系列上百种绿色食品,产销率达100%。今年9月建成了一座面积16000平方米的酸菜无公害腌渍窖,可腌渍酸菜5千万公斤,在全国同行业中独一无二。

  为保证原料供应,今年初,“翠花”集团采取“订单”和“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在无污染地区建起白菜种植基地1万亩。“翠花”的收购保护价格为每公斤0.16元,每公斤比去年市场价格高出4分钱。

    绿色食品――黑龙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绿色食品消费是世界食品消费结构变化的大趋势,消费需求规模日趋扩大。从国内看,绿色食品售价高出普通食品50%甚至l倍以上,在未来5—10年里,绿色食品消费在食品消费总量中将达到5%左右;国外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产值在今后10年内将由现在的110亿美元增加到1000亿美元。

  近年来,黑龙江省强化对创汇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多方位推动特色和优质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使绿色食品对外营销领域不断扩大。黑木耳等食用菌进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数量逐年增多,绿色、无公害蔬菜、大豆制品已摆上周边国家消费者的餐桌。三年来,黑龙江累计出口绿色食品124.8万吨,销售额达6.1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21%和57%。

    据了解,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建设粮食、大豆及其制品、乳制品、山产品等14大类302个绿色食品基地,其中养殖基地58个。全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已经达到787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104个,比上年增长29%。据统计,今年全省人均绿色食品收入可达到650元,比去年增加280元。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明伟介绍说:“今年黑龙江绿色食品的发展思路是,继续实施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把黑龙江早日建成中国最大、世界知名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