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9日电 哈尔滨友谊宫今年餐饮收入比5年前翻一番,跻身全国宾馆业餐饮收入前列。目前,其97%的营业收入来自社会客源,成为国内接待宾馆中市场化转轨成功并快速发展的典范。
困境逼出新定位
作为政府接待宾馆,友谊宫不仅为哈尔滨市的政府活动作出巨大贡献,其经济效益也曾位居全省酒店业前列。但在上世纪末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资金拮据、债主盈门、设备老化、客源稀少等一系列难题使有50年历史的友谊宫生存艰难。
1998年,新任领导班子上任不久,友谊宫在困境中重新确定了发展方向:避开高星级商务酒店的正面竞争,瞄准会议市场的潜力,旗帜鲜明地打出“龙江办会最佳场所”的“会议牌”,实施“立足市直、辟建省直、开发商务、辐射全国”的营销战略,力争成为全省“会议中心”。
改革换来新生机
在困难中,友谊宫走上了内涵式发展道路。他们首先建立以计划为核心,以资金和成本管理为重点,以开展二级核算为手段的新型集约化管理体系,通过指标对比和比例控制,降低综合成本消耗。酒店实行员工工资与效益挂钩,加强制度建设和责任制落实。开源节流成绩斐然,使酒店出现营业收入上升、费用支出下降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友谊宫在经营上做出创新之举:他们从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入手,在全体员工中树立了“宾客第一”的经营理念;前瞻性地将餐饮经营的主攻方向确定在研制开发代表哈尔滨地方饮食文化的“哈埠菜”上。同时,他们借鉴国内外先进酒店的管理经验,结合宾馆的实际,制定出台友谊宫管理操作规范,确保每项任务都达到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使友谊宫的服务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善。系列改革使友谊宫经济效益猛增至全省同类酒店前列。
描画未来新蓝图
改革使友谊宫重现生机,而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友谊宫树立了“在未来3年,把友谊宫建成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会议中心和商务酒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集团”的崭新目标。为此,他们决定实施“三改”,打造“六化”,即改造、改革、改制,人员智能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现代化、营销网络化、品牌国际化、发展联盟化。
据友谊宫负责人介绍,全国类似哈尔滨友谊宫的各级党、政、军机关的直属国有宾馆共2500多家。友谊宫的长远目标是,以哈尔滨友谊宫市场化成功的经验为指导,促进各地接待酒店联合起来,进而实现宾馆的规模扩张,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国宾馆”品牌,最终打造中国接待宾馆的“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