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三农在线:黑龙江把“北大仓”搬上市场
2005-01-15 20:05:04 来源: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三农在线消息:隆冬时节,黑龙江省各粮食集散地的铁路站台却忙得热火朝天。每天都有上千个车皮装车、起程,把“北大仓”生产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南方销区。

    在粮食产地绥棱县,上集镇农民王海的脸上挂满了笑容。2004年是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第一年,像王海这样的黑龙江农民开始尝到粮食产销区直接对接的甜头。“我去年打了2.5万公斤稻谷,都卖给那些福建客商了,收购价一斤八毛一,比去年足足高了两毛钱。”王海说,

    “福建客商说了,只要粮好,他们年年都来买。”

    随着近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黑龙江省一改过去只管粮食生产不管粮食销售的传统发展思路,主动与南方粮食主销区开展密切合作,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搭起粮食产区与销区间的“金桥”,推动粮食由计划型购销变为市场型购销。目前,这个省已经与浙、京、沪等7个粮食主销省市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既有效地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又保证了销区市场的粮食供给。

    大粮仓”一度成为黑龙江的“大包袱”

    目前,黑龙江省的粮食年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300亿公斤,每年可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200亿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自1998年国家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开始,黑龙江省粮食部门按照国家政策,在加强自身系统改革的同时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但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粮食出现阶段性过剩因素影响,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市场经营意识淡薄,这个省出现了严重的“憋粮”现象,使粮食生产陷入了粮食越多、财政包袱越重的怪圈。据黑龙江省粮食局统计,到2001年3月时,全省粮食库存创下了465亿公斤的最高记录。

    产粮大户黑龙江垦区当年是“憋粮大户”。建三江农垦分局局长助理祁祥一说:“我们局粮食年产量在21亿公斤,前些年卖不动时,每年都积压上百万吨。眼看着粮食逐年陈化、贬值,真让人心疼!”

    巨大的粮食库存使黑龙江的地方财政不堪重负。1998年以来,全省每年用于保护存粮的粮食风险基金都在45亿元左右。库存积压也为粮库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带来了难度,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一度减少到1.17亿亩,比最高时下降了约600万亩,年粮食总产量减少了50亿公斤。

    黑龙江省科学家顾问委员会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陈永昌分析说,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南方缺粮省份别无选择,或由国家计划调拨,或到粮食主产区上门求购,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不用为粮食销售发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南方粮食市场事实上已成为国际粮食市场的一部分,这在客观上对黑龙江的粮食生产与销售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一方面要提高粮食品质和价格上的竞争力,一方面要变革购销方式,适应粮食销售市场新需求。

    变“坐贾”为“行商”把“北大仓”搬上市场

    为了适应粮食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尽快走出粮食生产与销售的困境,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变“坐贾”为“行商”,主动外出寻找销路,谋求与主销区开展全新的市场化合作。

    2000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与浙江省政府正式签订了国内第一个省际间粮食购销协议《关于促进两省粮食购销及经营合作的协议》,双方商定采取“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保证、同等优先、协商定价”的原则,率先在黑、浙两省间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合作关系。

    2000年12月中旬,黑龙江省在杭州举办了“黑龙江杭州粮油精品展销会”。展销会出人意料地空前火爆,许多展台苦于备货不足,纷纷打出“仅存样品、概不出售”的字牌。展销会的成功让黑龙江人看到了希望。黑龙江、浙江两省政府分别出台了提供厂房、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吸引黑龙江粮食经营者在杭州建立起粮油精品一条街,进驻的30多家企业带去了多个品牌的优质大米和农副产品,随后又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购置大米生产线,建立粮食储加销基地。浙江企业也在黑龙江投资建立双城烘干处理中心、绥化双河米业等多家粮食加工企业,推进了两省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粮食产、加、销合作。

    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说,浙江省是我国最早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省份,粮食年供求缺口2000年时就达到60亿公斤。黑浙两省开展粮食购销合作,既使黑龙江粮食外销有了稳定的渠道和市场,又使浙江的粮食供给有了可靠的保障,实现了双赢。截至2004年末,黑龙江省通过这种合作销往浙江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累计已超过150亿公斤,其中仅2004年一年销售的粮食就达75亿公斤。目前,浙江省已把与黑龙江的合作正式纳入了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之中。

    黑龙江省粮食局计划处处长连德义兴奋地告诉记者,几年来,黑龙江省在与浙江省不断拓展粮食产销合作的基础上,又先后与福建、江苏、北京、上海、天津、云南等6个省市建立了粮食购销合作关系,合作方以粮食购销企业、社会多元主体为主,合作方式包括买断粮源、订单购粮和代购、代储、代发运等多种形式。

    粮食产销区市场化对接是双赢的选择

    2004年,国务院批准黑龙江省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因为有了主销区的诸多合作伙伴,黑龙江心里有“底”,“放”得坦然。虽然时常遇到铁路运力不足等制约因素,但黑龙江与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产销“伙伴模式”仍充满信心。

    北京市粮食局局长田鸿儒说:“北京市粮食自给能力只有10%。我们愿意与黑龙江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携手保证首都粮食供应的稳定。”

    对于刚刚迈进市场门槛的黑龙江来说,合作方传递出的信息更加坚定了他们闯市场的信心。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说,黑龙江省将继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市场机制、企业运作”和“丰歉保证、同等优先、协商定价”的原则,加快机制创新和利益联结,进一步与主销区建立起粮食购销合作的长效机制。

    据黑龙江省粮食局统计,自开展粮食产销合作以来,全省粮食外销量逐年增加,一举告别了以往新粮积压的现象。2004年,黑龙江省外销粮食约220亿公斤,超过全省一年的粮食商品量。

    粮食购销顺畅在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也使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随之出现的粮食价格回升,又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了恢复。黑龙江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1.23亿亩,比上年增长4.5%,创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对于黑龙江省与7个省市探索粮食省际间产销协作的模式,国家粮食局副局长曾丽瑛评价说,此举对于保护主产区农民利益,保持主销区粮食市场稳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建立开放、有效、统一的粮食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黑龙江的合作伙伴--浙江省副省长章猛进说,东北粮食多是优势,市场交易发达、资金充足是南方省份的优势,东北把“粮仓”搬到南方销区市场,使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相对接,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