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7日电 近日,记者来到哈尔滨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在马路中央穿行的车辆中,“静卧”着被称为果戈里大街“的摩电车。记者上了摩电车,车上打扫得很干净,但只有女司机一个人,显得恨冷清。在与其交谈中,记者得知,自己是近几天的第一个乘客,记者交了1元钱,从革新街到比乐街,摩电在轨道上缓慢地前行,因车流量大,经常有车在摩电的轨道上行驶。
阻塞交通 事故频发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自2004年5月1日摩电运行以来,已经发生了七八起被刮撞事故,即使在停靠状态下,也经常被撞。不仅如此,摩电也引发过交通事故。去年年末的一天上午,经过摩电车的两辆轿车相撞,本已略显拥挤的果戈里大街被挤得水泄不通。肇事车主和另一名车主说,“要不是为了躲这摩电,也不至于和你刮上!”对此,出租车司机们的抱怨最多。司机末先生说,他最不愿意走的就是果戈里大街,“在马路中央放这么个东西太碍事了。因为它的存在,该路段经常塞车。”
一位交警告诉记者,果戈里大街并不宽阔,在这条交通要道中央增加一辆不能自如通行的摩电车,以至于果戈里大街经常堵车。尤其是早晚上下班高峰期,摩电车阻碍交通的现象更加明显。现在这条“流动风景线”根本没几个人乘坐,其成为“固定景观”后,更成了交通障碍物。
摩电车将驶向何方?
在摩电运行的最初两个月,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睹它的风采。据摩电车的运营商美利山建筑材料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刘经理介绍,收入最高时—天可达800多元。
如今,摩电车孤零零的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路人投来的不再是欣赏和好奇的目光,更多的则是埋怨声。对此,刘经理告诉记者,他承揽该车运营时预计会是一笔好买卖,不想没运营几个月就遭了冷遇。即使摩电无人光顾,每天的保养费、维修费、人工费、油赞等加起来都是—笔不小的开支。
为了让摩电“活”起来,一家企业给摩电冠名,注入资金维持它的运营,并以在车上设立挽救失学女童的捐款箱、向小学生和社区居民赠票等方式吸引人们桌乘坐。
刘经理认为要解决摩电车”受困”的现状,最好的办法是将摩电的轨道延伸到秋林地区,令其起到交通工具的作用,而不单单是一处景观。
5日,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国际频道为制作反映哈尔滨风土人情和人文地貌的专题片来到果戈里大街拍摄,选择摩电作为背景,这似乎体现了摩电的文化效应。由此,有市民认为,摩电吸引入之处在于市民对它的怀旧情结及其自身的文化效应,如果将摩电的运营和哈市的旅游业联系起来,会给摩电注入新的活力。
而有关人士则认为,摩电配合果戈里大街的建筑风格重新亮相,它是一处景观,而作为景观,应以不影响果戈里大街的正常秩序为前提。并建议,将摩电迁到步行街或太阳岛等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的区域,这样,既可以使摩电在景区“活”起来,也不会引发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