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月17日电 日前,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哈尔滨都市圈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现阶段哈尔滨都市圈建设的范围和目标,以及规划的原则和发展方向。
范围以哈尔滨为中心,幅员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
哈尔滨都市圈区域辐射半径为100公里左右,现阶段包括哈尔滨市及周边的五常市、双城市、阿城市、尚志市、宾县和肇东市,幅员面积34283.9平方公里,总人口841.9万。区域包括特大城市哈尔滨市区1个,建制镇91个、乡64个。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逐步扩大都市圈范围。
《意见》确定都市圈建设目标,即以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为重点,加快培育卫星城市,使其逐步发展成为人口规模30万到40万人,经济发达、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到2010年,基础较好的阿城市、尚志市、肇东市等县(市)的城镇化水平要达到或接近60%。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关镇和中、小城镇为基础,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聚发展形态。
原则: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制定区域产业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协调发展。中心城区要发挥优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外辐射扩散作用。
各产业要向高端化调整
围绕支柱产业合理布局,延长产业链。推进中心城区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延伸和大企业集团的产品扩散,加快将电站设备、汽车、医药、食品等重点行业的零部件配套加工和中间产品向卫星城扩散,积极引导和促进省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在各卫星城设置配套园区,形成都市圈内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兴共荣的产业群。
核心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都市圈开发区
今后凡新建、扩建、搬迁、改建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开发区。要按照《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规划》要求,组织各开发区与搬迁企业进行对接,帮助搬迁企业在开发区内选址建设,将企业搬迁与全市产业布局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卫星城市在土地、资源、生产要素方面的潜力和招商引资优势,选准方向、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在承接国内外制造业产业转移上取得更大突破。注意引进和发展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面向较大区域市场和靠近终端市场的大项目。
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制定促进全市整体招商引资的公约和法规,减少各县(市)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等方面的差异,实现政策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利用集聚效应招商,避免过度竞争。对开发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在土地审批和用地指标分配上重点向开发区倾斜。
前提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在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以卫星城到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和卫星城之间的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提高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同时加快完成哈尔滨市至牡丹江、佳木斯、五常省界的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及绕城高速公路建设,升级改造哈阿、哈同、哈双、哈肇和尚志 五常 吉林榆树等旧线公路,加快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改造危桥险涵,积极支持宾县修筑哈尔滨到宾西的地方铁路。
保障加速人才流动聚集,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通过推进中心城镇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向中心城镇相对集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引进和培训急需的短缺专业人才和特殊人才计划;加大对卫星城的智力扶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经常性的下乡帮扶活动。构建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和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人才流动,打破人才壁垒,实现人才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