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牡丹江3大产业鼓起农民腰包 农民人均收入达3662元
2005-01-20 09:30:47 来源:东北网-牡丹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0日电牡丹江畜牧业、食用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去年全市农业发展的三大亮点。这三大产业的迅猛发展,快速鼓起了农民的腰包。据统计,这三项产业去年为农民人均增收1651元,占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及“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使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该市农民人均收入在2800元左右徘徊六年之后,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62元,同比增长21.7%。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一直走在黑龙江省前列, 食用菌产业拉动2004年该市农民人均增收338元。全市食用菌产业已覆盖10个县(市)区,带动农民1.5万户。四川川野、黑龙江嘉峰等龙头企业的入驻,及东宁黑木耳野菜批发大市场的蓬勃发展,牵动食用菌产品购销两旺。同时,该市在食用菌销售看好的情况下,寻求科技支撑,通过聘请专家顾问、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等方式增加产业发展后劲,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全市食用菌产业呈现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2亿袋(块),实现了三年翻两番的速度。

    畜牧业也是牡丹江市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拉动农民增收660元。该市山多林密,有一定的发展山区畜牧业的优势。自2003年以来,他们全面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肉牛、生猪、奶牛、肉鸡四大主导产业建设,尤其是依托资源、政策、服务等优势,下大力气招商引资。长春皓月集团、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完达山乳业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先后落户牡丹江,极大地激发了农民从事养殖业热情。去年,该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7.2亿元。

    牡丹江市去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24.2万人,推动农民增收653元。劳动力转移是这几年起步晚、见效快、增收多的大产业,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增加收入已刻不容缓。我市一方面借助朝鲜族居民较多的“亲缘”优势和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加大劳务输出;另一方面利用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搞好就地转移。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注重开展引导型培训,使农民转变思想、了解信息、掌握技术,在劳动力转移的大潮中保持清醒头脑,真正达到增收目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