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从数字看百姓生活变化 展望黑龙江发展潜力
2005-02-01 16:01: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经济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2月1日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富民优先。去年一年,百姓已经从生活的细节变化中切实感受到政府贯彻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实惠——腰包更鼓了,房子更大了,车子更多了。黑龙江省财政厅向人代会提交了《关于黑龙江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人代会期间,记者专访了黑龙江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与他一起感受“数字”中的亲民理念。

    2004 年 ——财政收支增幅最大

    去年,我省财政收入增幅最高、增量最大、国家补助最多,重点支出的保障也最为有力。据快报统计,2004年全省全口径财政收入648.3亿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3.8%,增收132.4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349.3亿元,增长22.1%,增收71.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89.4亿元,增长19.8%,增收55.9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支出758.5亿元,增长20.4%,增支152.3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97.5亿元,增长18.4%,增支132.6亿元。

    去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缘何大幅度增长?省财政厅厅长李继纯这样分析:一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省GDP预计达到5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有力地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大庆原油价格维持高位。原油价格由2003年的每吨1770元提高到2180元,带动了增值税的增收;三是国有资本运营力度加大。通过转让哈啤、哈天鹅等股份公司的国有股权,增加了国有资产收益;四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交通运输、建筑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营业税增收。对于预算执行中超收的资金,根据全省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用在了社会保障、提高工资标准、农业、教育和科技等方面。

    2004年也是我省争取国家财力补助最多的一年。中央补助我省资金439.4亿元,比上年增加122.4亿元,这些资金对于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发挥最好

    过去一年通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财税政策,较好地发挥了财税杠杆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全省宏观经济的健康、平稳运行。

    落实惠农政策效果好。通过全面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全省农民人均受益219元,占全年农民增收额的43.8%。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全省共安排农业直接支出19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6亿元,重点支持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落实老工业基地振兴财税政策效果好。通过落实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使我省相关企业直接受益5亿元左右,促进了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落实出口退税分担机制改革政策效果好。制定并实施了减轻市县财政负担、鼓励外贸出口的优惠政策,办理出口退税8亿元,比上年增长94.5%,有效地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全省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

    落实对俄出口地产品奖励政策效果好。全年拨付对俄出口地产品奖励资金5271万元,实现地产品对俄出口1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

    促进粮食销售效果好。针对全省粮食库存量大,销售不畅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了促进粮食销售的财政政策,充分调动了各地促销的积极性。各地抓住国家粮食主销区粮价波动较大的有利契机,支持粮食企业向京、津、沪、苏、闽等地销售粮食150亿斤,不仅有效缓解了主销区粮食市场供求紧张的状况,也大大减轻了我省粮食库存的压力和财政负担。

    ——财源建设效果最突出

    2004年,省级财政通过贴息、借款、无偿投入等方式,共投入扶持资金1.9亿元,对164个财源建设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2004年全省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在前三年分别增长5.3%、7.5%和8.5%的基础上,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幅达14.7%,创十年来最好水平。全省67个县(市)全部实现了收支平衡。在全部免征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的情况下,有24个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超亿元,其中有5个县(市)超过3亿元(肇东、双城、阿城、绥芬河、安达),呈现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县级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的良好局面。

    ——公共财政建设步伐最快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2004年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共支出的保障力度。

    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大。省级财政对53个财政收入能力满足不了基本支出需求的困难市县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25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向失业保险并轨所需资金和前几年省里出台的省直单位御寒津贴、岗位津贴纳入市县支出范围,提高了市县尤其是县乡的基本支出标准和保障能力。去年全省县乡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水平由2003年的1.3万元提高到1.8万元,17个原来只发放四项基本工资的县(市)全部按国家规定项目和标准发放了职工工资,18个工资发放标准不统一的县乡全部统一了工资标准,76个市县全部或部分兑现了省里出台的御寒津贴和岗位津贴政策。

    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大。为了确保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财政落实了应负担的25亿元并轨资金和3.8亿元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建立了经济补偿金财政专户,完成了4537户企业、68万人的并轨任务,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并轨目标。同时,拨付再就业资金7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拨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40亿元,保证了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拨付低保资金11亿元,使158万低保对象及时领到了生活费,并将人均月补差标准由上年的50元提高到60元。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五保户保障制度,并将供养资金按月发放到五保户手中。省级财政拨付资金7561万元,解决了部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支持教科文卫等事业发展力度大。各级财政部门用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支出达132.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其中,拨付教育支出91.8亿元,改造了农村中小学危房51万平方米;免除了全省72万名农村中小学贫困学生的教材费和21个国家、省扶贫开发重点县64万名农村全部中小学生的杂费,降低了其他县(市)农村中小学生的杂费标准,对12.4万名农村寄宿贫困和特殊教育学生给予了生活补助;支持实施了“村村大学生计划”,第一批1997名学员已顺利入学。——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最大 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深化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一是支持企业减轻负担,全省共完成44户企业分离办社会工作,分离中小学16所,接收教职工1.4万人;支持了哈尔滨铁路局、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等中直企业分离办社会试点工作,接收中小学等单位290个、教职工3.4万人。二是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把过去支持企业改造的1亿元资金转向支持企业改制。三是支持劣势企业退出市场,优化了经济结构。及时拨付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补助资金27亿元,保证了双鸭山矿业集团四方台煤矿等7户企业破产工作顺利进行。四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利用财政间歇资金进一步扩大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规模,全省各级担保机构共为315户企业贷款18亿元提供了担保,增强了企业的发展能力。将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的20%、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资金的60%以上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2005年 ——加大支农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省级财政在上年基础上增加1.3亿元支农资金,重点用于农村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低保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天保工程”配套等方面。今年安排资金775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良种化工程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安排资金2.4亿元,继续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农机具更新及农业综合开发方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安排资金5500万元,重点用于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市场开发和质量监测方面;安排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对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拉动大的产业或龙头企业;安排资金1200万元,重点用于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资金4000万元,进一步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安排资金8500万元,用于“天保工程”和森林生态保护方面。

    今年将扎实推进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的各项配套改革,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省财政安排1亿元“以奖代补”资金,鼓励和支持农村通过“一事一议”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对积极偿还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所欠债务的,省级财政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加大推进依法理财力度

    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力争将60%以上的项目资金纳入年初部门预算;指导帮助各县(市)全面编制部门预算;认真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将省本级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全部纳入试点范围,力争在年底前实现市县由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转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启动实施省本级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类项目的政府采购力度,全省政府采购规模力争达到45亿元。继续强化财政支出管理。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增强勤俭节约意识。支出安排首先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正常运转以及教育、科学、农业和社会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会议费、差旅费等弹性支出规模。今年省里重点监督检查各市县使用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情况,对不按时发放职工工资,建楼堂馆所和形象工程等行为要严肃处理。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民理乡代管”等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办法,建立新型的乡镇财政和村级财务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乡村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债务管理,健全偿债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同时,强化财政收入监督、支出监督、会计监督以及项目投资评审工作,不断提高财政部门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水平。

    ——加大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今年在继续支持深化国企改革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我省“六大基地”加快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安排应用技术研发资金8000万元,重点支持“六大基地”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和大项目建设。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规模,重点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问题。

    继续实施地产品对俄出口奖励政策,并在大项目前期费、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矿产资源补偿费和农业开发贷款中安排一定资金,支持企业扩大对俄出口;将省外贸发展金由6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扩大出口信用担保规模,加强出口基地、出口加工区建设,促进我省外贸加速发展;继续安排旅游发展金5000万元,重点支持龙江特色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公共事业保障力度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要求,安排资金6000万元,继续支持和促进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工作;安排资金1.2亿元,提前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和特教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安排资金2400万元,落实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金政策;安排资金1800万元,加大对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科研院所转制,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搞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信息、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大对生态省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林业生态建设、草原生态治理、湿地恢复、矿山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建设。

    ——加大弱势群体保障力度

    在财力状况逐渐好转的情况下,要继续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条件允许的地方,可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津贴和补贴标准。支持做好完善社会保障试点工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政府协调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并轨资金,努力实现并轨目标。积极筹集低保资金,将低保财政补差标准提高到65元,并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支持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认真开展4个县(市)农村低保试点、13个县(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和全省农村医疗救助工作。落实好政策和资金,妥善解决困难企业军转干部工资补贴、生活补助以及农村五保对象的供养问题。

    ——加大财源建设推进力度

    进一步加大对财源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调整财源建设资金及部分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由贷款贴息为主转为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市县进行奖励,对招商引资经费和项目前期工作费给予补助。比照省里鼓励大庆周边市县开发建设小油田的作法,研究对市县生产开发电力产品实现的增值税地方25%部分实行省与市县分享的政策,充分调动市县培植财源的积极性。认真落实“三奖一补”政策,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