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18日电 过去的一年,哈尔滨喜事连连。
完成撤县并区,过去的7区12县变成8区11县,城区面积扩大1.6倍;
成功跻身全国综合实力十强城市,实现历史性突破;
工业增加值预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6.6亿元,增长20.2%;72个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得到国家批复,总投资144.3亿元;
粮食总产量达到88.15亿公斤,是哈尔滨市有史以来粮食生产最大丰收年。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8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创1996年以来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首次超过2000美元。
2005年的钟声刚刚响过,哈尔滨又赢得新年第一彩——成功获得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承办权,这是继1996年亚洲冬季运动会后,哈尔滨市将承办的第二个国际性综合赛事。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哈尔滨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谋划在新的一年中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坐稳东北亚中心,当好黑龙江“龙头”。抓好结构调整增添发展活力
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认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实现哈尔滨市经济快发展、大发展的根本途径。”
哈尔滨市拥有“三大动力”等一批新中国最早的工业企业,曾是哈尔滨乃至全国的骄傲。2005年将是这些企业脱胎换骨、雄风重现的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哈尔滨市要启动90%以上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70%完成改制。经过几年的改革之后,现在剩下的国企个个是“硬骨头”,啃起来困难重重。据市长石忠信透露,哈尔滨市共有1523户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86.4%,改制需处理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达到44.4万人。
全市企业自办中小学103所,在职教职工5242人,离退休2916人,年支付经费近2亿元;42所企办医院年需经费8000万元。哈尔滨市在推进这些企业改制、分离的同时,还要为机械制造、食品、医药、对俄经贸科技合作和高新技术等这些优势产业增添营养,争取用足用活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项政策和资金,引进国内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各项生产要素,目的在于尽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
2005年,哈尔滨市决定给民营资本最大的活动空间,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其它行业和领域。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中介组织为媒介、金融投资机构为支撑的科技转化和创新体系。
2004年,哈尔滨市的农业生产在风调雨顺中实现新突破——养殖业产值历史性地超过农业产值0.8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辅换位”。2005年,哈尔滨市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于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迎接24届大冬会
夏日,来到哈尔滨这座北国名城,碧水蓝天、花红柳绿的清凉世界使人陶醉;冬天再来,晶莹剔透、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迷恋。
近年,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每年实施的路桥工程使城市的载体功能不断完善,环境整治工程使城市的精气神不断提升。哈尔滨市长石忠信在大冬会陈述报告中已明确表示,“将投资13亿多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和体育设施的建设”,随着大冬会的申办成功,哈尔滨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哈尔滨的城市发展,将围绕“大气、洋气和灵气”的目标,集中体现出“四化”特征,即规划的科学化、建设的现代化、管理的精细化、经营的市场化。
哈尔滨这座被称为“东方莫斯科”的北国名城,城市发展的脚步近年在不断加快,但也表现出了城市建设缺乏长远眼光的弱点,很多建设项目是以牺牲城市文化和韵味为代价换来的。如今,决策者们越来越感觉到科学规划的重要性,认为应该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借鉴国内外名城先进的规划理念,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含量。具体来说,就是科学谋划都市圈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与周边卫星城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加强近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切实做好城市设计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注意使独特的城市风格和文脉得以延续和拓展。
提高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就是实施一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拉动性城市建设项目,加快形成城市现代化基础框架,全面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和现代化水平。
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就是树立依靠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坚持实施人性化管理。通过明确责任、创新机制、规范标准、精细操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市场化经营城市,要坚持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的路子,鼓励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提高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
哈尔滨市委要求各级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和省委意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载体,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为振兴哈尔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思想建设,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戒免谈话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各项制度,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研究制定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和有关工作制度,在完善干部实绩考察和推进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
要着眼于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和营造良好环境来实现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深入开展党风廉正建设而后反腐败斗争。要通过警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深入开展“两风”建设活动,以防腐倡廉的实际行动和有效效果取信于民,以好的党风促进政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