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1日电 “十五”以来,哈尔滨市的“经济列车” (GDP)年年提速——2001年11.2%,2002年 11.5%, 2003年13.5%,2004年则达到 14.7%,创1996年以来新高。代表、委员们为此兴奋不已。2005年还将继续提速么?市长石忠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增长12%”。为什么一下从14.7%降到12%?是政府低调保守,还是另有原因?人代会的第二天,记者带着众多代表委员的疑问,采访了哈尔滨市发改委主任陈瑞之。
陈瑞之说,近20年来哈尔滨市出现过3个经济发展高峰:1986年、1995年和2004年。每一个高峰的出现都是特定原因促成的。2004年之所以能取得14.7%的增长速度,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中央一号文件和天时保证第一产业获得大发展。2004年哈尔滨市粮食总产达到88.1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623元,增长23.1%。在这一年,哈尔滨市也顺利实现“主辅换位”,畜牧业和养殖业产值首次超过种植业,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初步显效。2004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16.6亿元,增长2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亿元,增长24.8%。三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500亿元,达到532.6亿元,增长22.2%。
陈瑞之认为,按照哈尔滨市目前的形势看,经济的自然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12%左右。14.7%的增速是自然增长加上政策增长等多种原因综合而成的,属于历史少有。
在谈到为什么2005年的经济增长预期降到12%时,陈瑞之说:“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明显的促进哈市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新增因素,12%的增长预期是按照经济自然增长速度制定的。”
陈瑞之认为,2005年哈尔滨市仍然面临着发展机遇,如国家把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作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预期;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粮食主产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应该取得阶段性成果;省委、省政府要求哈尔滨市加快发展当好龙头,将有一些支持政策出台、措施到位等等。但是,与这些机遇相比,2005年哈尔滨市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一些。一是2005年已经进入WTO后保护期,汽车和医药工业所受冲击将会继续加大;二是2005年国家执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国债资金将由 1400亿元减少到900亿元,哈尔滨市争取资金支持难度加大;三是国家今年将要启动“中部崛起”计划,哈尔滨申请支持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四是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政策已经基本消化掉,第一产业今年不可能再有大的发展。
陈瑞之最后说:“综合上述考虑,2005年确定12%的经济预期增长率,虽然留有一定的余地,但总体来说还是积极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