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记者踏访哈尔滨地铁建设基础——战备大隧道
2005-02-23 16:40:27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2月23日电 在哈尔滨市繁华的地下商业街下面,距地面21米深处,神秘的7381工程已经静静地横亘了30年。这项浩大的人防工程,创造了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雨,它深深地埋在了每一个参与过施工的老哈尔滨人心中,也是地铁建设的基础。春节前,记者对这条战备大隧道进行了踏访。

    在博物馆附近的一个鞋城,拾级而下,穿过两层商服区,又穿过两层办公和贮物区,7381工程渐显历史面貌。从地下第四层开始,钢混结构裸露出来,四壁质地和洞顶的棱角都有钢条。走到地下第七层,洞顶已呈拱形顺势而下,一块块水泥拱板冷森森地形成一个整体。下至地下七层半处,是一个十余平方米的空间,一道铁门挡住了去路。门当中是一个大铁栓,一名管理人员上上下下打开了五道门锁后,三名管理人员一起动手,大铁栓才艰难地被打开。据人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7381工程不但浩大,而且建筑质量相当过硬,虽然经历了30年的岁月,但各处墙体、拱顶、通道等依旧坚固如初。

    这是一条巨大的拱形通道,一个人站在通道里,顿生微不足道的渺小感。宽大的混凝土拱板高高地“扣”下,整齐而肃穆地排列,东西向隐入黑暗中,犹如一条卧龙。脚下是粗糙积尘的水泥路面,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清晰而回荡的声响。记者粗略丈量了一下,发现这条通道可以轻松容纳一辆大型消防举高车通行,而且通行时甚至可以半展一节曲臂。

    工作人员介绍说,按照建设时的规划,工大、博物馆、军工等一系列出入口,又被称作“地铁站台”,修建时就已参照了外国地铁建设的标准,而现在哈市修建地铁工程,这些“地铁站台”也就真的将被建设成地铁站台了。

    记者在走访中遇到了很多关心地铁建设的市民。一位曾经参加了7381工程施工的老工人对记者说,该工程主要采取逆作法施工,它的优点很多,缺点之一就是施工缝多,接茬如果处理不好,对工程的结构强度和整体性有一定影响,结构的几何尺寸偏差较大,给装修带来不利,对防水有一定影响。

    而据哈尔滨市人防部门介绍,在对7381工程的维管过程中,恰恰发现了防水问题。一些路段出现不明漏水,有的地点积水达半人深,为此,人防部门专门建立了管理队伍,定期用水泵抽水。上个世纪80年代,哈市就有利用7381工程建地铁的主张,当时的市领导曾经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查过漏水点,但一直没有找到症结。

    还有一位市民指出,7381工程距离场面21米到22米,在如此深的地下建地铁并非容易事。从地面下到地铁处,光靠步行下台阶肯定行不通,需要建设滚梯,这就可能涉及到了征用土地问题;建地铁肯定就要扩大面积,而在距地面这20米的距离内,30年间又增加了许多管道和线路,开挖时将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工作。翻查30年卷宗,这也非易事。

    据记者了解,这些年来7381工程的出入口都已“平战结合”了,有的部分成了停车场,有的部分成了仓库,有的部分则成为商服的一部分。修地铁就涉及到建道建站,一些地面建筑就要拆迁,一些单位就要搬迁。拆与搬就又有了安置问题,一些黄金路段的单位,肯定对再次安排的位置提出一定要求,这又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好的问题。

    对于这些疑问,有关单位的答复却非常干脆:建地铁是事关全局长远的大事,目前技术发展完全可以解决水患,管线和安置问题都是可以妥善解决的小事!看来,哈尔滨市地铁建设已是“箭在弦上”!

责任编辑:朱丹钰

【专题】哈尔滨将圆地铁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