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日电1日,哈尔滨市民营企业国大环保制品有限公司的“环保花盆”终于走出了国门——与英国农业基金会签订了200万只花盆的“试单”。这个消息也让公司总经理王蕴生紧锁了6年的眉头舒展开来。6年中,虽然手中握有“环保花盆”的专利,但受资金的困扰,产品始终难以打开市场。据悉,如果此次国大公司与英国农业基金会签订的200万只花盆一旦“试单”成功,英国将在中国投资建厂生产该产品。
国内“生根”乏术
“环保花盆”主要是利用农村废弃的秸秆制作而成,具有绿色环保、完全降解等特点。据王蕴生介绍,“环保花盆”诞生于6年前,酷爱研究模具的王蕴生在一次偶然中拿废弃的秸秆试验成了“环保花盆”。试验成功后,王蕴生发现他的“环保花盆”不但环保,而且在同等条件下,“环保花盆”栽种的花要比其他花盆种的花茂盛得多,作为培育种苗基座的“环保花盆”可以连苗一起栽在田地里,不用像塑料盆那样在移植时取出,而且“环保花盆”还能降解成为有机肥料。
手中拿着“环保花盆”如同捧着“金饭碗”,但6年来王蕴生却一直愁眉不展。由于受资金的限制,“环保花盆”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成本也降不下来,无法与市场上的花盆竞争,销路始终打不开。6年中,他一直不断地寻求融资渠道,申请贷款、寻找合作伙伴,他都尝试过,但均以失败告终。对于中小民营企业贷款,政策上有规定:必须有固定资产、金融债券作抵押物,王蕴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早早断了贷款的念头;王蕴生也曾有过合作伙伴,但因对方实力不足最终分手……
一次偶然的机会,“环保花盆”的资金难题得到了解决的机会。据王蕴生介绍,在2003年上海工业博览会上,他结识了一位翻译,该翻译所在的企业是上海一家做纸餐具的台资公司。后来,正好有英国农业基金会到这家台资公司找可以替代塑料花盆的产品,这位翻译就马上电话通知了王蕴生,结果英国人看到“环保花盆”后喜出望外,连称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千里马”找到了洋“伯乐”,王蕴生的烦恼又来了,由于模具小、资金少,他无法实现英方所需产品的产能。于是他向对方提出了一个“非分”的要求:在交易未发生之前,他要求对方提供模具更新资金、并先付定金。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这使英方对其实力和信誉都容易产生怀疑,但由于英方确实看好了“环保花盆”,也确实感到有钱可赚,便答应了他的“过分要求”。双方约定,英方先满足他的要求,但首先要“试单”。如果“试单”成功,英方将投资在哈尔滨或者上海设厂与王蕴生合作生产“环保花盆”。
英国“开花结果”
在此次英方采购的200万只花盆中,部分是给英国农业部用作“育苗杯”,另一部分将进入英国个人家庭的庭院用作摆放花盆。据了解,在“试单”签订之前,英国方面对于环保花盆的检测历时一年半时间:先是理化指标的实验,被证实无毒、无异味;又经过另一道更严格的检测程序,结果证实,该花盆不仅能完全降解,而且对地下水资源没有任何不良影响。另外,“环保花盆”比塑料花盆节水50%的优点,也成为英方最大的兴趣点。因其被证实具有以上产品优势,英方最终同意签订“试单”。
据了解,去年12月,英国方面就已预先支付了20万元的模具款。而且,这次“试单”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一旦成功,英方将在中国投资建厂生产“环保花盆”。王蕴生坦称,6年来,尽管他们不断地改进配方和设备,尽管他的“环保花盆”绝对“绿色”,却在国内市场上始终与廉价的塑料花盆无法抗衡,直到今天才终于得到了国外市场的认可,这个强烈的反差令王蕴生感慨万千。
期盼“叶茂枝繁”
英国的订单打开了王蕴生的思路,他又向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一些国家推销他的“环保花盆”。据了解,目前“环保花盆”已拿到这些国家做相关的检测,一些当地的厂商对他的产品已表示出深厚的兴趣。
近日,王蕴生已经把其“环保花盆”的国际市场代理权完全交给了当初促成他与英国交易的那家台湾公司,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另外,目前他正在接触奥运会组委会的采购中心,大力推介他的“环保花盆”,希望“环保花盆”能摆满2008年的北京城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