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日电 连日来,黑龙江报刊载的几篇关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新改造的买卖街上脏乱差的新闻报道,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纷纷来电来信说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市民郝铁峰说,买卖街的治理改造及现状,凸显出制度上的漏洞。该项目在改造之前,有关部门虽然进行了实地调查,但没调查彻底,规划了,却没规划好。在买卖街旁边有许多小平房和一些私搭滥建的棚厦子,里面的大多数居民靠着批发市场拉三轮车、在街头摆摊生活,在改造买卖街时,做规划之前就该想好怎样安置这些人。买卖街上大型批发市场林立,必不可少的应辟建一处停车场,或者是在地下,或者是在其他的地方,而现在只是简单的将其安置在街面上,大量的车辆停放,必然导致街头的混乱。这些导致混乱的因素,如果建设者、管理者在改造前就考虑好,现在的买卖街也不至于会如此混乱。
市民刘阳说,买卖街上混乱,管理责任不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多家部门参与管理,管得都不好,既反映出了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显现出管理制度和方法上的不科学;有媒体曝光了,就派人来管一下,走走过场,之后还是乱;再不就是互相推诿,将责任推给别的部门;如果将当地所有事项的管理权和处罚权交给一个职能部门,同时进一步提高管理过程的透明度,那街面就可能出现一个崭新局面。
树立新形象就要真树好
最近,黑龙江日报报对哈尔滨市买卖街变脏变乱、新建公厕管理是否到位是否应该收费等问题进行了连续报道。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共同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好、管理好,树立起哈尔滨市在中外游客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建设城市不容易,管理城市更加不容易。建设城市,往往体现为一次性的投入,规划到位,投入到位,就容易出规模,出效果。而管理城市,则是一件比建设城市更加漫长、复杂、繁琐、牵扯精力更多的工作。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续,是充分发挥城市各种功能的根本保证。建设的再好,如果管理不好,也很容易前功尽弃,甚至引起市民百姓的更大意见。建民心工程,初衷都是好的,但要把民心工程真正建到市民的心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最终还是离不开管理。只建不管,红火一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或得之甚少,民心工程就极容易沦为面子工程。
买卖街的建设和改造,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旧貌换新颜,令老哈尔滨人自豪,令外地游客叫好。但如今车辆停放占道混乱,小商小贩占街霸道,脏乱差回潮的现象则令人遗憾,这不能说不是管理缺位造成的。
城市管理的缺位,往往比建设不到位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更大。笔者去过一些中小城市,他们的建设投入并不是很大,但管理得相当好,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整洁、有序的印象。反过来看,建了一大堆,管理稀松平常,或根本无人管,不仅让人如鲠在喉,而且让人觉得有铺张浪费、不珍惜民力的嫌疑。
说到“建”,其实也有很多门道,建设前的科学规划最重要。曾几何时,哈尔滨道里区兆麟街是有名的丁香一条街,而如今扩道后,大半条街的丁香树被伐光,这样的“建”,顾此失彼,意义尽失。
说到底,管理必须跟上建设的速度。在投入的摆布上,适当地向管理倾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少建多管,城市才能精致、集约、可持续。三分建七分管,这才是城市科学有序发展的必要保证。
树立黑龙江人形象,树就要树好。改变别人眼中的“粗放”形象,注重城市的细节,要做的事情还真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