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市供暖期待注入市场力量
2005-03-07 11:23:0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马智博 董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3月7日电 每年冬季,供暖都会成为哈尔滨一些市民头痛的烦心事:冷屋子,让寒冷的冬天变得越发难捱;同时,不享受“热”却也要交费,让一些用户颇为不满。

  “在家里还没有在外面暖和呢”。这是家住道里区公园街221号1单元居民普遍的感觉。在1楼3门王大娘家,温度计显示只有14摄氏度,老两口在家里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这一冬她已经和相关部门反映了四五次,可每次都是维修人员来看看就完事了。5楼的赵女士在家中也穿着棉衣棉裤,室温显示只有13摄氏度。赵女士气愤地说,她们每年都按时交包烧费,但是这么多年来,室温从来没有超过17摄氏度。从居民那里得知,本地区的供暖是由“兴国房管站”负责的。记者立即同那里取得了联系,但房管站工作人员互相推托,始终没有人出面给予解释。

  当日14时许,记者来到道里区西六道街18号居民单元楼。在几户居民家中记者看到,电褥子、毛毯成了必备品。

  企业:资金掣肘火难旺  

  虽然声称对供热情况不甚清楚,但是谈到自去年开始煤炭上涨而今年还将继续涨价的问题,“兴国房管站”的一位姓刘的女士说,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如果热费价格能随着煤炭价格的波动进行调整,那将会帮助他们解决很大问题。

  在哈市规模最大的国有供热企业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副总经理李向东介绍,煤炭是供热的主成本,占供热成本的80%%,随着煤价、水价、电价的同步上涨,在去年冬季供热期,企业亏损八千万至一个亿。今年煤价又要每吨涨价100元,按140万吨的用量,成本将再增加1.4 1.5亿元。另外一方面的问题是,热费欠缴现象的存在,也阻碍了正常供热。现在他们总计被欠缴热费7亿元。资金短缺,直接影响对陈旧老化、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设备和设施的改进,也就影响到供热质量。

  据了解,哈尔滨市的400多家供热企业自去年因煤炭涨价剧烈而全行业进入亏损。对此,更多的市民深感忧虑:煤价涨了,恐怕暖气更不热了。  

  热商品:政府管治还是走市场化  

  “早就有人提到‘热’是商品,可是我们多年挨冻,却一直难以解决。这分明是卖方市场,我们买方哪有什么‘挑拣选择’权呢?”,“我们冬天不在这边住,就不应当付热费了”,采访中,更多的居民对自己付了钱却难以享受到相应的供热服务以及现有的收费体制深表不满。

  “我们也希望政府根据市场的价格走向进行宏观调控热费价格,而不应一口价,这样对买卖双方都公平,也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李向东说,政府是否可以研究制定价格变化机制,让热费价格随供热市场要素的升降而升降;同时应当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据悉,目前哈市供热行业已向哈市政府提交了报告,请示提高热费价格。

  哈市政协委员罗静敏,在今年的“两会”上建议,应当让供热企业与用户签订供热合同。“热”既是商品,用热要缴费,供热也要有标准。用户欠热费,停气罚款;供热企业,温度不达标,退赔罚款。用户热费可以实行分期交付。这也是经济合同的常用方式。另外,居民小区应成立有供热企业和用户双方组成的供热监管小组,对用户定期测试室内温度,及时沟通解决供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冬季供热质量。此外,政府应建立供热监管机构,对哈市供热进行宏观调控,督促不达标的供热工程限期改正。

  人大代表陈自新说,政府应从全市市民的角度出发,考虑热费的补贴,而不应区分公务员及普通市民;同时为企业创造更宽松公平的环境。他特别提到,希望通过调查走访,对老弱病等弱势群体,制定相应倾斜和照顾的规定,减免收费。对已缴纳个人10%供热的住户和为单位垫付其余90%的住户、老弱病职工,单位不应以任何借口予以不报销。职工单位、供热部门以及政府在这方面应予以财政资金保证。任何供热单位不管什么原因,不应对老弱病等弱势群体采取极端行为。

  而黑大经济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乔榛则有自己的一番看法。他说,“热是一种商品,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提供服务的一种总公共品,带有福利性质。供热行业,是一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必须进行管治,而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否则,不仅会造成浪费,而且价格无法控制,供热更加无法保障。”

  他认为这种管治包括两方面:价格管治,进入管治。价格管治,要以居民的承受能力为第一出发点,然后也要考虑企业的成本问题。不能让企业亏本经营。为此,对于煤炭涨价等不利于企业运营的情况,政府应当进行适度的补贴。为了解决资金等问题,私营企业也可以介入参股,但是价格必须由政府把关。

  为了让供热的环节畅通,也应当解决相应的系统工程的技术问题。比如说,全面实现分户供暖,按供热的使用量收费。然后建立运营管理机制,供热与用热双方签订正式的协议,将具体的内容落在纸上,并成立权威的监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