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电 题:教育问题关键词:平等、关怀、改革——政协委员关注热点之一
东北网记者 高威
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教育问题成为来自黑龙江省的委员们共同关心的一个焦点。与往年不同的是,委员们的目光所及更为广泛,从城市到农村,从青少年到老年,从中学生到研究生,都引起了他们的关注。而在他们所提出的建议中,则体现出了共同的主题:即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关怀非主流受教育人群和改革现有教育体制。
中等学历未就业群体--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近两年来普遍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媒体追踪的焦点。但这次梁荣欣委员却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一个不为人注目的群体――中等学历未就业群体。
“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虽然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但对他们来说,并非是就业机会少,而是有许多低薪、低待遇、低技能的岗位毕业生不愿意去,对中等学历毕业生则不然。”梁荣欣说,这一群体的构成主要是16岁至25的青少年,他们只受过高中教育、中专教育、甚至初中教育,年纪小、学历低、能力差,就业机会少,只能在家待业。
“据调查,在这一群体中,未就业人数占80%,这一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不安排其参加专项技能培训和接受再教育,将很快成为大的社会问题。”梁荣欣对此深表忧虑。
打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还教育以公平
这一问题是由李文志委员提出来的。他说,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出现了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不平等教育逐渐显现。
“以2003年高考文科最低录取分数段为例,海南是557分,浙江是462分,青海只有355分,而且北京和上海还是单独命题,搞特殊化。”他说,甚至有些院校或某些好的专业只招收本地区的考生,剥夺了外地考生的选择机会。
参加统一考试的录取分数段相差如此之大?为何生活在北京、上海的考生要如此优越于其他省份?李文志对此表示不解。他说,这种高考录取的不公平现象,还导致了“高考移民”的产生。
“所有考生都应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力。”李文志提出,高考试题要么就由国家统一出,录取时打破地域界限,按成绩高低进行录取;要么就由各高等学校均自己出题,招生对象应面向全国,各学校再按考生分数高低进行录取。他还提出应取消保送制度、取消某些专业对地域考生的限制。
老年教育也需要你我的关怀
梁荣欣委员今年还提出了老年群体的高等教育问题。他说,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所占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老年群体的各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目前大家主要关注的是老年人的生活、休闲、健康、情感问题,对老年人的再教育问题关注不多,而且往往把继续教育当作老年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去考虑。
梁荣欣说,在老龄人群中,占大部分的是工人、农林工作者、农民等,他们自身很少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低,“但家里的第三代往往由这部分老年人给带大,他们的素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第三代的成长。”
他还提出,这些老年人中很多在年轻时受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离退休后则希望有机会“圆梦”。
梁荣欣建议,将老年群体的受教育问题纳入我国的正规教育体系内,仿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办社区学院等,通过提高老年群体的文化素质来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