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曹曦)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温家宝总理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关注教育问题的人民代表听了很开心,农村义务教育可以享受“阳光雨露”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说起农村教育,娜仁花代表的眼睛有些湿润。这位来自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好田村的妇代会主任说,农村的孩子太可怜了,不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学英语、打电脑、跳舞蹈、学画画这些谈不上,有的穷娃子连学都上不了。让农村的孩子都有书读,享受平等教育,这也是老百姓的愿望。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代表说,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一个热点问题,需要的地方得不到,不太需要的地方拥挤得很,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到更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科技项目从立项到成果转化环节太多,应予以减化,保证科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目前教育存在着中专变大专、大专变大学,扩招再扩招的现象,应搞好各类、各层次教育,发展一些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学校,如中专和职业技术学院。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支持农村义务教育。
齐齐哈尔大学校长唱江华代表说,高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各类职业教育等非义务教育投资来源由国家投入和学费两部分构成。现在有些省属高校经费支出中学费占2/3,拨款与部委属高校相比差距极大,助学贷款制度也未得到完全落实。他建议,对助学贷款和特困生的补助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对偏远落后地区给予一定的免费指标,国家拿钱专项支持,由学校对高分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不能再简单地实行“绿色通道”;教育和物价部门对拨款和收费标准也要认真研究。
“小呀嘛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哪,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这首《读书郎》已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模糊了,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的那些“小儿郎”却会在今年背起心爱的书包,唱起这首歌,走进心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