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0日电 哈尔滨市区划调整大半年了,呼兰和松北新区的不少市民发问:江南江北既然成了一家,都市“城墙”为啥还把我们隔在外面?近日,记者就老区新区间的种种差异进行调查,了解到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发展,也亟待改善。
出行:车费多出数倍
区划调整后,位于哈市西北的对青山镇4万农民成了松北区市民,但成了城里人后大家却并不怎么高兴。因为没有公交车线路直达江南,打工者来回都是早出晚归地倒车,甚至是步行。
镇党委书记张晓春算了一笔账:一个镇民去江南打工一天可挣30元,但路费就要花掉16元,每月收入也就300元左右,很难维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如果开通江南———对青———李家———高家的公交车线路,镇民每月就可省出300元的路费,收入超过600元。
呼兰区到江南倒是通车,但车费却高达8元,没有执行国家关于市区公共交通汽车旅客票价的有关规定。
沟通:话费多花三毛
随着江北开发的纵深,不少江南市民也搬到江北居住或到江北投资。一些市民在安电话时注意到,呼兰区还是执行外县的电话收费标准。市区通话每分钟两毛,两分钟后变为每分钟一毛,可在呼兰区与江南通话每分钟却是五毛。
在师大新区附近投资经营化妆品店的曲先生介绍说,他曾就此问题询问过电信单位,得到的答复是呼兰区需按县话收费,并且三年过渡期内不会改变。一些市民说,新区三年过渡期是留给政府搞建设的,电信单位不改变收费标准,新区居民每年就会多交一倍多的电话费,对新区发展是不利的。
居住:门前设施不全
在松北区和呼兰区,主干路都比较宽阔,但连接居民区或是商服区的道路,却大多是乡村等级。一名85路司机对记者说,线路在往居民区延伸时遇到了困难,进来不容易,出去更难,两车会车时还必须找空地让道。
商大新区和师大新区的师生还反映说,校区附近的公路没有信号灯,没有斑马线,没有过街桥,师生过道多是与车抢行,非常危险。
街区商亭、公用电话、人行道设置、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都不完备。一些原来的自然村式的居民区,条件就更差了,没有柏油路,没有路灯,甚至还没有下水。
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据新区规划部门透露,新区三年过渡期要做到平稳过渡,对于关乎市民生活实际的问题,他们会优先考虑。
据悉,今年在松北区市政府门前等路段,将增设公交线路,一些原有跨江公交线路也会做延伸调整。呼兰至哈市的两条长途线路也将变成公交线路,票价会由8元适当下调。3月中旬,三环路建设将进入前期动迁准备阶段,施工后途经村屯交通问题将得到解决。
固定电话收费问题也将部分调整,呼兰区师大校区附近将接入市话收费电缆,不久将实行市区电话收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