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0日电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浓郁的异国情调令无数游客为之吸引,但你知道一百多年前它是什么样子吗?近日,哈尔滨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历时一年半,用15栋老建筑、500多个人物合成了一张中央大街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风貌和人文风俗的广景照片。这张照片完全是一幅中央大街版的“清明上河图”。
我要复原中央大街
闫金明,哈尔滨化工二厂一位普通职工,黑脸膛,谈话间透着老实憨厚的性格。他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平时喜爱搜集哈尔滨的老照片,七年前他开始学习摄影。
闫金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北京有一位画家,把从前门到钟楼之间百年前的老建筑和人们生活场面,画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他突然想到,为何不把自己收集和拍摄的中央大街照片合在一起,复原中央大街,也创作一幅表现当年老街风光的图画。于是,从2003年6月,闫金明开始了艰辛与快乐相伴的创作历程。
3月7日,闫金明兴奋地向记者展示了近期定稿的“中央大街观赏图”。15栋有着代表性的中央大街老建筑一字排开,淡褐色基调充满了怀旧色彩。每栋建筑内当年的商号、店铺名称都清晰可见,方石铺就的大街上,有孩子放风筝、熟人聊天,好友逛街、市民排队买香肠等生动的生活场面,商人、车夫、画匠、报童等500多个人物,各自的活动、表情惟妙惟肖,把老街百年前的生活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闫金明介绍,这些大部分为犹太建筑,其中有很多现在还存在,如马迭尔宾馆、秋林商行(现妇儿商店)、松蒲商会(现教育书店)、大世界舞厅(现鞋城)、万国储金会(现哈市教委)等,而有些已经被拆除,有全木制的节克坦斯电影院(哈尔滨第一家电影院)、美国信济银行等。
摄影棚外“偷拍”洋马车
为还原老街上当年建筑、人文、真实生动的场景,闫金明付出很多艰辛。由于中央大街很窄,即使现在也拍摄不到任何一栋老建筑的正立面的全景,历史资料里就更没有这样的照片,而这15栋老建筑还都要体现正立面。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搜集整理500多幅不同年代、不同角度的老照片。在妻子帮助下,在电脑里一点点的合成,有时一栋建筑要花费几个星期才能完成。跑了多少趟中央大街,查阅了多少资料,闫金明已经记不清,单为合成老街的方石路面,他就拍了200多张照片,冬天时连续低温下拍摄,还冻坏了一部心爱的数码相机。
有时为了让一栋建筑前的人物活动尽量与之和谐,他还请家人和亲友客串当演员。在秋林商行前,为了放一个夫妻逛街的场面,妻子从亲戚家借来人家压箱底的旗袍,还特地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大褂,二人在一起拍摄一张行走逛街的动作照片,放上去还真挺像。说起这件事,闫金明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
有一次在北京出差,闫金明正好看到一个剧组在拍一部清代电视剧,摄影棚里的洋马车和提着鸟笼的演员,让他眼前一亮,正需要这样的照片呢。但剧组根本不同意他拍照,他只好退出,从棚外很远的栅栏处,用长焦镜头快速地拍了几张后,就赶紧离开了。他到现在还庆幸当时没被发现,要不然,还不知到哪去找这样的照片呢。
大到一栋建筑合成,小到一个物件配置,都让闫金明费尽心思。有一次听朋友说,巴彦县县城有一辆小马车,主人已经保存几十年。他立刻跑到那里,用三天时间找到那辆马车,回来后他又到哈尔滨啤酒厂,拍了一组该厂收藏的木制酒桶,二者合在一起,就成了马迭尔宾馆门前一个当年送啤酒的场景。
初次小展感动了城管
“中央大街观赏图”形成初稿后,闫金明把打印照片拿给亲友看,没想到受到大家的广泛称赞,自己心理也美滋滋的,也给他增加了信心。随后他又精益求精,反复修改,于2004年底定稿。
近日,他带着作品来到了中央大街上,没过几分钟围了数十人,大家对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百年前的人文景观赞叹不已,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哈尔滨人,都说那就是他们记忆中的中央大街。有人还要出高价购买版权,被闫金明婉言谢绝。围观的市民越来越多,这也把中央大街城管行政执法人员吸引过来,刚要制止,一听说这是作者花费一年多心血制作出来的,而且是为了展现百年老街过去的风貌,执法人员也被感动了,没有说什么就走开了。
闫金明说,经过多方了解,目前还没有人像他这样用照片把中央大街恢复到这个程度,自己是“复原”百年老街的第一人。他已经向国家版权局申请了版权。他说,现在最大心愿是能以公益形式展出,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百年老街原有的风貌,使人们更加热爱哈尔滨这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