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规模产生效益:从克山新兴村变迁看黑龙江省农业的规模经营
2005-03-14 08:51:5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彭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4日电 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整合有限的资源、实行规模经营,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出路。而从我省的自然情况看,黑土地广袤千里,农机的使用,产业化的扩大,有着规模经营的广阔天地。

  农机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生产形式的不断涌现,是农民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整合资源的规模经营方式。然而,正是这种规模经营,给农民带来了效益。

  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挑战

  几年前,拥有2.13万亩耕地,926户农户的克山县新兴村,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寻求订单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第三产业,但是,农业生产遭遇瓶颈,农民的腰包始终鼓不起来。

  新兴村是传统农业村,长期以来,农民一直把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本和致富之源,农民靠土地的观念根深蒂固。“按人配地、按户承包”的土地经营模式,形成了“人地合一”的凝固效应,不但束缚了农民的手脚,更束缚了农民的思想,致使农户和土地捆在了一起,造成了农户致富困难,增收乏力。据统计,从1998年至今,全村人均收入丰年略增、欠年下降,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始终在温饱线上徘徊,致富步伐缓慢。

  村民于财,从1984年承包地开始,就种黑河4号大豆品种,一种就是20年,入不抵出。像于财这样的村民在新兴村并不在少数。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竟不会种地了,多数农户种地只能维持收支平衡,还有部分农户几乎年年赔钱。种而不细,耕而不精,这样种地怎么能有效益?

  2002年末,有关部门给新兴村配备了价值100万元的先进大型农业机具,组建了农机作业合作社,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作用,农机作业的效能只发挥到六成左右。如何解决人地矛盾,破解土地“凝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成了新兴村人苦苦思索的问题。

  他们在经过详细的现状和市场分析后,大胆提出对土地进行经营权流转改革,走实现规模经营的路子。

  规模经营富了新兴村

  新兴村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到村里,由村里集体组织经营。

  2004年,新兴村拿出1.3万亩耕地做试点,集体规模经营,合理安排土地,选种了优质小麦1000亩、大豆7000亩、亚麻3000亩、马铃薯2000亩。他们建立6000亩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全部实行连片种植,形成了规模,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2004年新兴村仅减少土地浪费一项可增收近20万元。

  规模经营还能够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优势,整地标准高、质量好、速度快,极大地削弱了土地对劳动力的束缚,使农村劳动力解放了,而且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空间。2004年,新兴村有1280名劳动力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破解了多年来因土地问题而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难题。现在全村有203户农户腾出了身子,搞起了畜牧养殖。村里还建立了一处养殖园区,把他们组织起来,专门从事生猪养殖。

  新兴村通过实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调整了种植业结构,经测算,总收入可达522万元。扣除给农户的土地流转金和经营成本,纯收入193.9万元。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人均每亩收入160元,加上务工、从事养殖以及二、三产业的收入,全村年增收达到270万元。2004年人均收入可达3564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2%%。农民实实在在抱了个“金娃娃”。

  这条路,走的人多了起来

  规模经营富了一方,新兴村的变迁有赖于农机作业合作社落户农家。像新兴村这样的农机作业合作社在全省共有68个。

  合作社大型机械的使用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装备保障,68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共配备大型农业机械1182台套,全年总作业量达到247.1万亩。全省合作社所在的68个村,主要农作物平均单产提高10%以上,总计增产粮食4000万公斤。全省农机作业合作社作业服务区的耕地,总计节本增效达到1.1146亿元,户均增加收入2654元,人均增加收入663元。目前,全省实行规模经营的农机作业合作社,51%的耕地连片耕作,最大连片面积在1万亩以上,最小的地块也在300亩以上,有力地促进了优质大豆、小麦产业带的形成。这些农机作业合作社实现了3万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近2万人外出务工,有1.09万人从事二、三产业,这些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经济收入达到了1.5亿元,平均年人均增收5000元。

  这条路,还很长

  从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兴起,透出了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大趋势。然而,农机作业合作社还不普遍,要将使用大型农机具进行规模经营这种方式推广开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农机作业合作社这一种形式,也体现在我省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安达市安达镇发展村有5户农民养鸡,家家养几百只鸡,家家年吃年用将供嘴。5户合作后,生产上了规模,分工合作,各显其能,一茬就养了8000多只鸡,一年下来收入翻了两番多。这会儿又搞起了养羊、养猪等多种项目。目前,我省共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000多个,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大部分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等生产,规模经营日益壮大。

  无论是农机作业合作社,还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都走在规模经营的路上,而规模经营之所以能使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促进了资源整合,将有限的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两高一优转变,靠什么手段?最重要的是靠科技。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对农业科技推广的限制,使新技术迅速推广应用成为可能。不过,规模经营的路,人们走起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