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14日电 2004年由哈尔滨市和省农垦总局合作,在双城市幸福乡建设的农业园区,出售农产品收入143万元,扣除生产费83万元,实现盈利60万元,改变了过去园区建设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状况。
为示范指导农业生产、应用推广先进技术、实施标准化耕作,哈尔滨市与省农垦总局合作建立了农业园区,园区占地3300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大麦及白萝卜等作物。省农垦总局哈管局成立了园区项目处,指派一名农艺师任经理,并为园区调配了10名农机手和先进的配套农机具。
园区以大型机械标准化作业为基础,以新技术推广为重点,实施良种良法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重点示范推广全程、全方位机械化、标准化耕作模式等8项新技术。
在园区进行春季大面积深松、深翻和气吸式精量播种时,一些农民认为这样“折腾”,不坐水种肯定出不齐苗。但到了出苗期,园区苗齐苗壮,农民才服气。对大豆30厘米深窄密栽培和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机械一次播种、灭草封闭,不再进行中耕的耕作模式,农民认为会发生草荒,但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园区几乎没有草。由于园区耕地全部进行45厘米深耕,一次深施肥,土壤蓄水量大,所以作物始终长势良好。在大豆结荚、玉米吐丝期,总局从佳木斯调飞机为园区喷洒灭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3000多亩地,只几个架次就喷完了。在大麦收获期,联合收割机两个下午就将400亩地收完,有的农民认为机器收得不干净,就在地里找麦粒,却几乎找不到,惊叹联合收割机是个好东西。经过一个周期的示范,农民对大机械耕作由观望、好奇、怀疑到接受,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有的农民主动要求用园区的机械为他们代耕、代收。庆城村农民赵厚东将30亩扒皮晾晒的玉米交园区用机械收获,当天收当天卖,每公斤卖到1.06元,几个养奶牛大户联合起来,将600亩青贮玉米交给园区进行秋整地,还有一些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计划连片种植,由园区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