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8日电 从3月7日到昨天,10天的时间里,哈尔滨市“120”急救中心共出动了25次,紧急抢救自杀者。自杀事件由年前平均每天不到1例增加到现在的平均每天2.5例。专家介绍,季节的变换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使春季成为普通人情绪波动的高发期,加之不能合理疏导,从而造成自杀现象增多。专家强调,社会心理健康应受到高度关注。
从“120”的记载情况可以看出,自杀者中既有14岁的中学生,也有70多岁的老人,而超过半数的则是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的中年女性。家住哈市南岗区学府路的姚某12日在家服药自杀未遂。据了解,姚某今年30岁,在一家私企做市场策划。姚大学毕业后先后换了二三个工作,主要从事推销、市场管理等,可每份工作做得都不顺心。自杀前,她刚刚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到一家私企做市场策划。据她的一位朋友介绍,自从姚某开始这份新的工作后,每天都是早出晚归,而且一直也没休息过。每次打电话找她出来聚一聚时,她都说今天工作还没做完,领导挺器重她的,一定要把工作做好了才能来。她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很无力、很压抑,而且她一直没有主动联系过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可能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工作压力又大,又不经常和朋友沟通,内心郁闷过度,使她选择了自杀。
15日,家住哈市道里区的孙某跳楼自杀,但侥幸保住了性命。据了解,孙某和丈夫都是下岗职工,两人结婚已20余年了,有一个正在上高一的女儿。从去年4月份开始,夫妻二人就开始经常吵架,后来大家才知道,孙某的丈夫在外面又找了别的女人。但当孙某提出要离婚时,丈夫又不同意,还殴打孙某。孙某经常和邻居说这样的日子过着还有什么意思。在自杀前一天晚上,她还和丈夫打了一架。
哈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中年女性自杀增多,是因为她们在生活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工作竞争造成的压力也更大,但是却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给予相应的回报和支持。而许多中年妇女的心理承受力却没有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在遭到感情或是工作上的压力、挫折时,更是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最终走上绝路。
据哈市心理卫生中心张聪沛主任介绍,在春季,由于人自身的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不协调的状况,会导致个人的情绪波动较大,在工作不顺利或家庭出现矛盾时,心理容易产生一种病态的情绪。而内心过度的紧张、焦急和痛苦,往往会表现出认知失调、行为失常、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情况。这些都是导致春季自杀行为增多的重要因素。张聪沛认为,生活中人们往往混淆了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而不把心理疾病当成一种病去看,结果积重难返,病情加重。这与目前心理治疗体系的薄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