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1日电 “柴草乱堆放、粪便随处见”,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这就是农村;即使条件较好的地区,也是“抱着柴禾进小楼”、“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然而,如今在我省,以沼气为纽带的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逐渐使农村的生产生活与面貌发生着全新的变化。
桦川县中安村农民郭荣芳指着院里的沼气池兴奋地告诉记者,“这可是我家的‘幸福池’!自打去年县里利用国债资金帮我们建起了沼气池、节煤厨房、太阳能保温猪舍、水冲厕所四位一体的生态家园,我们就彻底告别了祖辈们过惯的做饭烟熏火燎、干活冻手冻脚的落后生活。如今一拧开关灶火就来,再也不用点柴禾拉风箱了。”
“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这只是国债沼气项目给我省农村带来的变化之一,更令农民欣喜不已的是,它对发家致富的神奇作用。青冈县东发村农民黄晓龙告诉记者,通过应用“三位一体”(太阳能保温畜禽舍、沼气池、厕所)农村能源生态致富模式,他家既用上了清洁方便的沼气能源,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又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可谓一举三得。
据穆棱、望奎等县提供的数据,利用沼液进行水稻和玉米浸种,单产可分别提高6%和10%。应用太阳能猪舍养猪技术,生猪冬季育肥的日增重由七两上升为1斤半,饲料消耗减少1/3,饲养周期明显缩短,仔猪成活率和生猪出栏率显著提高;农民使用30 60平方米面积的太阳能猪舍,一年纯收入可达7000 18000元。
在农村开发利用沼气能源,在我省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这个既利民又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遏制环境恶化的生态工程却始终没有形成气候。去年,国家在缩减国债资金总额300多亿元的情况下,继续安排10亿元扶持农村沼气建设,我省通过积极争取,得到国家2641万元国债资金的支持。省发改委、财政厅、农委、农业开发办、科技厅等部门在预算内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300多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农村能源建设;各地也积极筹资出力,加紧建设。
去年,是我省农村能源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年。全省完成户用沼气建设任务1.8万个,项目覆盖40多个县(市、区),建设总量之多、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创历史新高。新建日光节能温室97万平方米、燃池2000多个,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年新建农村能源项目形成开发与节约能源56万吨标煤能力,实现综合效益9.7亿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继续增加农村‘六小工程’的投资力度,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工程质量。”对这个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更大的动作即将拉开。记者从省农委农村能源办了解到,今年是我省农村能源建设有史以来任务最为集中、规模最大、总量最多的一年。全省要完成3.2万户的“一池三改”(即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建设任务,总投资达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