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黑龙江省存差余额过千亿 贷款缘何仍旧难?
2005-04-05 10:54:1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赫 李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5日电 近年来,黑龙江省金融机构存贷款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但存款增幅远远高于贷款增幅,导致金融机构存贷差由负转正,以至呈现出快速扩大的特征。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黑龙江省各金融机构存款高增长势头未变,而信贷却出现趋紧迹象,从而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截至去年年末,黑龙江省存差资金余额达1275亿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存差是常态存款未闲置

  今年黑龙江省“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们多次呼吁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但贷款难的背后,却是黑龙江省银行业存在的1275亿元的存差现象。

  存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的常态,是社会资金融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果。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周逢民行长说,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执行的是信贷计划,发放的贷款远远高于吸收的存款,以向人民银行借入资金来支撑贷款的增长,集中体现为贷差。《商业银行法》颁布后,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这就是说,商业银行保持存款余额25%以上的存差是正常并合乎规定的。商业银行的这种转变和存贷差的适度增长是我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银行充分重视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不再超负荷经营。

  周逢民说,银行虽然有存差存在,但存款并没有闲置。它实际上是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运用,如上缴存款准备金、清算资金、备付金、债券投资、同业拆放、系统内资金往来等。决定银行新增贷款能力的不是存贷差,而是存差中可以使用的资金。

  那么黑龙江省何时由“贷差”转为“存差”,与其他省份比较情况如何呢?据了解,计划经济时期,信贷资金由国家计划调拨,商业银行资金处于超负荷经营状态,连年体现“贷差”。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适应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由于受规定的存贷比限制,存款增速加快,而贷款增速则相对放缓。我省存差于2000年开始出现,并取代贷差成为金融机构资金营运新的常态。全国是自1995年开始出现了存差,而我省由于过去贷差较大,出现存差的时间比全国推迟了5年。目前全国及其他各省与我省一样,除青海省外均体现为存差。且经济越发达省份,体现的存差越大。

  贷款营销难存差逐渐加大

  那么黑龙江省存差为什么不断加大?来自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的调查显示,主要来自几方面。

  首先,资金来源拓展,金融机构存款快速增长。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部分企业效益逐步好转,使工业企业存款增加较多,2004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比年初增加154.2亿元,同比多增40.1亿元。二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及对未来支出预期增加,使储蓄存款刚性增长。储蓄存款增幅不断扩大且明显高于贷款增速。自2001年以来我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增幅分别为12.8%、13.1%、14.6%、7.3%,分别比同期贷款增幅高6.3、5.4、4.9和2.2个百分点。

  其次,资金供给与需求双向制约,金融机构贷款营销难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资金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储蓄转化为投资困难。企业是货币供给的主要接受者,而我省新兴朝阳产业发展缓慢,高新技术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这势必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债务包袱重,缺乏起码的银行信贷支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大型重点企业产品销售良好,资金回笼加快,资金相对宽松,贷款需求减弱。二是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环境欠佳。一个时期以来,我省社会信用度不高,部分企业为达到减轻经营负担等目的,利用各种手段逃废银行债务。银行使用理论上最有效的工具,即依法收贷,不仅诉讼成本较高,而且银行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钱。盘活存量资金无计可寻,新增贷款更是心有余悸,信用欠佳成为信贷投放的最大障碍。三是信贷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基层商业银行贷款权限受到限制。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一级法人管理体制,在资金管理上,主要由其总分行集中管理、调控。受利益机制驱动,各商业银行大多相对集中资金,投放到资金安全且收益高的行业和地区,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基层金融机构却限制其贷款投放,除保留部分全额抵押贷款及小额消费信贷业务外,基本没有其他贷款权限。四是为了规避信贷经营风险,有的商业银行将部分资金上存,获取利差。尽管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下调了上存资金利率,但综合利率仍高于吸收的资金成本,这就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寻求更好的资金配置提供了新的途径。

  还有政策性因素及其他不可比因素影响贷款余额下降。一是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相应减少贷款余额。二是由于贷款累放累收的原因,贷款余额并不能完全反映贷款投放情况。

  实现银企双赢需要诚信助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存差现象虽然是近年来我省经济金融体制发生变化的反映,保持存差适度增长是必要的,但在当前直接融资不发达、经济增长对信贷资金依赖性大的条件下,存差过快增长表明存款资金中的一部分没有实现优化配置。

  周逢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政府、银行、企业紧密沟通和协作。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改善我省金融生态环境。要积极推进“诚信龙江”建设,全面提升金融安全水平。企业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应从完善自身机制入手,只要符合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银行没有理由拒贷。有关部门应着力培育新型工业化的产业优势,为金融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信贷客户群体。金融机构也要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积极开拓信贷市场,努力发挥信贷资金对经济的“引擎”作用。在保证大型优质客户资金供应情况下,应努力开拓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村融资市场,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全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赢”效果。

  背景资料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我国金融机构的存差即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的差已经接近3.7万亿元,占2001年GDP 9.59万亿的38.9%。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差持续积累和扩大的结果。有关人士认为,巨额存差造成大量资金浪费,使金融系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隐患。专家们建议,针对巨额存差的调整政策应该尽快出台。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