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目前,政府在招商引资、改善环境上发挥着主体作用,是吸引投资的主要责任者和操作者,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政府依赖、行政依赖和首长依赖型的吸引投资模式,与日益发展壮大的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不相适应,导致吸引投资效能趋于衰减、成本不断提高、资源空耗浪费等问题出现。对此,政府应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思维、手段和制度来招商引资、改善环境。
一、加大市场操作力度,实现角色转换,以经营的理念吸引投资
吸引投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行为。它最重要的是遵循以市场配置为主的原则,在实现各方利益平衡并最大化的前提下,使资源和资本有效融合。在这里,行政力量和市场力量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当前,一些地方政府极力强化行政力量,采用目标责任招商、行政推进招商、领导包办招商、“拉郎配”招商、政府在原有政策之外让利承诺招商等办法,造成政府的极度越位。由于忽视市场力量,形成领导和政府在前台“唱大戏”,经理和企业“跑龙套”甚至“等靠要”“看热闹”的现象。致使人出去了,项目跟不上;项目出去了,“科研”跟不上;“科研”出去了,市场跟不上;决策出去了,“对接”跟不上。或者是资金来了无项目,项目来了无载体,谈判来了无对手,企业来了无环境。由此形成一个悖论:市场“无形的手”的力量越弱,政府就越想强化行政这“有形的手”,从而导致本地市场力量受到更大的压制,本地吸引投资的效能受到外部强大的市场力量的反制。
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由行政越位,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行政依赖,是政府吸引投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要求政府转变观念,淡化自身的“主体”地位,加大市场操作力度,积极开展代理人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交易市场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把资源最大化地推向市场,通过高效率的市场配置,实现吸引投资的最大化。这样,政府才能在吸引投资的操作上“归位”,从着眼局部向统筹整体转变,从“短平快”项目向规划产业有序发展转变,从“以事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而完成在吸引投资中的角色转换。
二、放松投资管制,开放行政资源,以创新的体制吸引投资
对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政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先天不足,行政错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管得过多、过宽,导致投资审批“公章旅行”;如条块分割,导致投资行为不畅等等。因计划体制和机制惯性所产生的“路径依赖”,是政府在吸引投资中不自觉地弱化市场取向的根本原因。只有转换体制、机制,弱化行政力量,强化市场力量,努力降低行政风险和成本,吸引投资的力度才能加大。
降低门槛,建设吸引投资“洼地”。要坚决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不该管的,坚决不管;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能不管的尽量不管;市场和企业能解决的,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市场和企业去决定;对行政审批中心进一步集中授权,减少对投资的审批环节、审批时间,降低审批层次和成本,尤其是大力削减带有收费性质的审批环节和项目,破除一切阻碍吸引投资的体制性障碍,从体制上保证投资为市场利益而涌入,市场配置流向自由,行政成本低廉,形成资本的集聚效应。
消除“潜规则”,建立吸引投资的公平运作规范。坚持“规则在先”的原则,强化政策规划的修订和实施,靠政策机制建立起适合本地的吸引投资导向,加快“特殊政策”向一般政策的转化;科学合理界定吸引投资的优惠幅度和相关权力,保证每一个投资主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受到公平公正地对待,彻底破除“权力也是环境”“投资者傍官,官离投资者去”的投资“怪圈”;规范政府吸引投资程序,尽可能减少各级领导干部办事的随意性,减少和控制其自由裁量权。吸引投资中的“官本位”问题不解决,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还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可预料的行政风险和官员的道德风险,投资市场的竞争就会受到抑制,吸引投资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市场取向。
根治权力寻租,搭建吸引投资公共行政资源平台。投资者常常发现,在向政府机关咨询问题时,同一个办公室的不同人员会给你不同的答案,更有甚者,有些干部把政策法规规定当作谋利的工具,不给好处、不托熟人就不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政府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重点抓好政务资源向信息资源的转化,形成健全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机制,破除对行政资源的垄断,并在行政资源利用上引入监督机制,以此来推动信息资源的公开化、政府的透明化、行政服务的公共化,从源头上防止权力寻租,保证投资公正平等地开展市场竞争。
三、组织社会配套建设,提高投资安全系数,以和谐的机制吸引投资
政府在吸引投资中的定位不当,不仅使政府越位和错位,也存在着缺位。投资者越来越看重的是安定的社会环境、诚信体系等社会资本内容,这要求政府亟需改变就招商抓招商、就环境抓环境的做法,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能力,减少非市场风险,降低社会成本,为吸引投资效能最大化构建和谐的整体拉动机制。
突出抓好宏观调控。一是做好吸引投资的规划,转变盲目、粗放、无序、低效的运行局面。二是制订产业政策,使吸引投资与本地的优势充分融合,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三是搞好树立地方形象品牌策划,提高知名度,通过培育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品牌,树立良好形象,提升吸引投资的人文层次和品位。
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诚信是实现吸引投资市场取向的基础。针对政府、企业、社会存在的信用缺失,政府应从记录信用信息、惩戒失信主体入手,建立信用信息的地方标准、开发信用服务产品、开展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促使政府及部门、企业和投资者使用信用报告并形成制度,为投资者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诚信文化和社会信用环境。
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一方面,政府引导吸纳产业集聚,形成产业优势,用优势的产业吸引投资;另一方面,针对吸引来的核心企业、战略投资者倾力发展配套产业,积极延伸上下游产品和服务配套产业链条,为投资者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环境。
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高人才、技术、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使投资者能够自主选择生产要素;提高教育、治安、交通等社会职能的服务层次,使投资者安居乐业;提高全社会重商、亲商、富商的文化品位,形成有利于投资者发展的社会主流意识和舆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