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中学生热线遇冷无人问津
2005-04-19 15:03:17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曹晓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4月19日电“妇女儿童心理热线”是一条以“学生心理教育”为重点咨询内容的免费热线。自去年开通至今,这条热线一直少有中学生问津。一位心理咨询教师感叹,牺牲了整个周末本打算帮助一些孩子的,结果是常常苦守了一天,只等来了一个成人性咨询者。

  2004年3月,市妇联面向全市开通了一条“妇女儿童心理热线”。“热线”开通后,由我市十余名重点中学的心理教师和几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组成了一个义务工作小组,每天在这里轮流值班。但令人苦恼的是,他们满怀热情地守在这个电话旁,却常常一天等不到一个咨询电话,热线“冷”得不得了。据资料统计,这个热线平均每天只能接到两个电话,而中学生打来的电话则很久不见一个。

  全市共两条“心理热线”,全都不见“热度”

  据“妇女儿童心理热线”的咨询师孔德芬介绍,心理热线在开通之初做过不少新闻宣传,但效果并不明显。从去年3月热线开通至年底12月30日的统计数字来看,热线在9个月的时间里,只接了500多个咨询电话,其中,家长咨询子女教育问题的有169个,成人咨询人际关系问题的100多个,咨询婚姻家庭问题的100多个,还有一些是成人打来的“性骚扰”电话。而中学生打来的电话极少。

  “妇女儿童心理热线”如此冷清,那么我市可供中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其他热线状况如何呢?记者从“114”查询到,哈市共有两条免费的心理咨询热线,除了这条“妇女儿童心理热线”之外,还有一条是“青少年心理救援热线”。记者拨通了这条热线,负责人张大生博士告诉记者,这条热线已经开通5年时间了,现在中学生每天打来咨询电话的顶多5个,而这种热线应该每天接到30名中学生的咨询电话才算是正常的。

  外地心理热线,“热”得不得了

  我市的心理热线不被中学生重视,那么其他城市的心理热线是否也都如此遭冷遇呢?

  记者了解到,西安自开通青少年心理热线后,每天都接到100余个中学生打来的心理咨询电话。据温州媒体报道,温州市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条专门的心理热线,仅有一条青少年维权热线,但是这条维权热线都被青少年当成了心理热线,每天都有许多中学生打来电话咨询心理问题,无奈,“维权热线”登报招募志愿者加入心理咨询师行列,干脆将“维权热线”变成了一条“心理热线”。

  据张大生博士介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同行都曾表示,当地的免费咨询热线办得很火,青少年咨询电话很热。

  冷热不均,差在哪里?

  中学生分析

  记者在我市找到了身边的一些中学生,问他们是否知道有这么一条热线。这些中学生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有这条热线,而且即使知道有这条热线了,也不会去拨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一位高中学生认为,做咨询的都是大人,大人是不能理解自己的,说了也没用。所以有话宁可对同伴说,或者干脆就不说。此外,还有一部分中学生认为,心理咨询都是给那些严重的病人看病的地方,自己学习各方面也挺好的,不用做心理咨询。第三,心理咨询不就是开导人的吗?我们还用得着他们开导吗?

  咨询师分析

  为什么我市的中学生热线遭“冷遇”,心理咨询师们主要认为有两个原因。

  一是我市中学生对“心理咨询”还存在认识上的误解。认为,只有“有病”的人才会去做心理咨询。“妇女儿童心理热线”的孔老师从事了多年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她感到我市的中学生只有到了严重心理障碍的时候才会由父母带着来找心理医生。张大生博士在电台做晚间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时候也感到,并不是中学生不需要咨询,参与他电台节目的许多人都是中学生。其实孩子们是希望找专家倾诉的,只是他们太不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热线”到底能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是在于如何进行后续宣传的问题。据了解,我省的心理热线都是靠志愿者义务工作,没有经济力量进行后续的宣传工作,因此与北京上海等地依靠慈善基金做宣传经费的状况相比,我们的“热线”就自然表现得没有“后劲”。怎样开辟一条适合我市的宣传途径,不让我们的“热线”渐渐“消逝”,这是一个值得“心理热线”、教育部门及所有相关单位共同思考和努力的事情。

  外省心理热线咨询内容

  据“温州热线”的专家们统计,当地中学生电话咨询的问题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是学习压力大,由学业带来的压力;

  二是偏执、敌对,认为他人不可信;

  三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时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

  四是抑郁,对学业前途不抱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五是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六是与异性相处过于亲密不能自拔;

  七是适应不良,对环境、教学方式、学校活动等不适应;

  八是心理不平衡,当他人比自己强时感到不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