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22日电 流光溢彩的钻石;五光十色的珍珠;晶莹碧亮的翡翠;清澈透明的水晶;金光灿烂的黄金……用这些看起来价值不菲的“高贵”商品“装饰”成的珠宝行,如今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红火,相反的是,已快进入“五一”黄金周的哈尔滨珠宝行,多数已经是门庭冷落车马稀,在节日到来前夕,记者对我市的部分珠宝行进行了采访,经营冷清的珠宝行告诉了我们一些答案,珠宝行水深莫测,珠宝价格“伸手不见五指”,令消费者望而却步———
设陷一
虚高标价
难测价格深洞
19日,记者分别对哈尔滨市的几家金店和珠宝行进行了暗访,上午10时30分,当记者刚刚推开道里区十三道街东祥金店的店门,即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一位男服务员迅速地向记者介绍了金店所出售的珠宝商品。看到柜台内的一款标价41998元的镶嵌钻石戒指,记者表示很感兴趣并问道:“为什么这么贵?”售货员立即说:“这个钻石戒指是这里的极品。”但能打5.5折,记者流露出惊异的神色,服务员忙解释说:“我们是正规店,并且是货真价实,如果你到别的店会有3.5折,甚至还有1.8折的,但质量就难保了。”
11时,记者走进了中央大街88号的如意首饰店,因为这时整个首饰店仅有记者一人,也同样受到了关注,在问过几种K金的首饰价格后,记者的目光被店内柜台里出售的翡翠首饰价格所吸引,因为记者对辨别翡翠是外行,只能看价格分贵贱,一只翡翠耳环的价格标签上是48000元,一只外表看上去晶莹碧绿的手镯标价为196000元,记者忙问:“这样昂贵的翡翠有人买吗?”服务员回答说,可以打5折的,记者心算了一下,这只手镯打完5折还要98000元哪!记者随即问道:“这些商品有鉴定证书吗?”服务员从柜台里拿出了一张“珠宝玉石鉴定证书”,是黑龙江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出具的,看上去是真的。
11时20分,记者又走进了中央大街81号的捷夫钻金店,这时的店内同前两家一样,只有记者一个顾客。在柜台内,有两款商品的价格较为昂贵,一款是白金镶钻耳环为184000元,一款是铂金镶钻戒指为211800元,令记者咋舌,但服务员说,可以打8.8折,并且还可以参加明年的同价格的商品换货活动。
针对珠宝店虚高标价大幅打折的现象,记者采访了市物价局综合处的张振江副处长。他说,关于珠宝商品的利率是由人民银行管理,同时珠宝商品实行的是市场调节价,物价部门只对珠宝商品的“明码标价、价格欺诈和暴利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记者质疑:
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的珠宝商品,其价值由谁来评定?怎样评定?利率如何管理?珠宝这种商品应该赚取多少利润合适?价格由谁来调节?怎样判定价格欺诈?
设陷二
以假充真
巨额损失谁补偿
在采访中,一位从事该行业十多年的深圳珠宝行老板向记者透露出一个秘密,他说在黄金珠宝首饰交易中,翡翠的非法经营最多,也容易上手。一些珠宝店误导消费者的手法是,经营者始终不向消费者说明销售的翡翠属于哪一类。而按规定,每种金银珠宝都要标明材料、成色、重量,翡翠分A、B、C三级,不同的货色价格相差10倍以上。
哈一百珠宝商场的王铁志经理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市场上销售的“18K”白金项链、戒指、吊坠等,大多指的是18K黄金,部分产品含金量达不到18K。而所谓白色K金其实是钛、银、镍、铑、铜等金属合成的白色混合金属,并不是(铂)白金。部分商家却将此产品按“18K白金”销售,误导、欺骗消费者。
据记者的一位朋友说,她去年到海南三亚湾旅游,在旅游点花了近6500元买回的“纯天然翡翠”戒指竟是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加工品。去年,她在海南三亚湾的一家珠宝行花费6500元购买了一枚18K镶天然宝石翡翠戒指。当时服务员承诺这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纯天然翡翠,并已经在发票左上角写明。但买回戒指没几天,一位懂行的朋友告诉她,这枚戒指是经漂洗处理的下等货。于是她便把戒指送到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鉴定。结果令人吃惊,6500元的“纯天然翡翠”戒指竟是经过漂白充填处理的加工品。一气之下,朋友带着鉴定结果去找带团旅游的旅行社,但得到的答复是:购物是个人行为,履行社不对游客在旅行购物中购到的假货负责。
省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站长张亚彬对记者说,虚高加价、乱打折、以次充好这些现象,这几年在我省的珠宝市场不断出现,我们也接待了许多投诉的消费者,大部分发生在旅游点,也有的珠宝行在珠宝等级上做手脚,将VS级的珠宝卖成VVS级的。珠宝售后质量问题处理是一个普遍问题。
记者质疑:
上万元的高档商品转眼便变成几百元的伪劣商品,珠宝的真假在出售地怎样鉴别?消费者由此造成的损失由谁来赔偿?应该怎样赔偿?消费者到哪里购物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