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8日电 1.3万亩耕地,32个人负责统种统收。村里的中小学生上学都免费,全村用水免费。这些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事儿就发生在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
4月中旬,记者怀着好奇心,来到新兴村一探究竟。
走进新兴村,与别处热闹的备春耕景象不同,这里显得很安静,许多农户家的大门都上着锁。村民们去哪儿了呢?村党支部副书记张春堂笑着说:“结伴‘找财路’去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在村里的养殖园区饲养生猪,还有到周边市县赶集的。”他指着其中一户说:“这是高连志的家,去年他们全家去大连打工赚回了1.8万元,今年没出正月就走了。”
中午,刚刚帮村里干完活的于财,美滋滋地回到家。当天上午他又挣了15元钱。记者走进他家的两间草房,屋里空荡荡的,除了生活必需用的锅和炕,再没有什么摆设。
记者感叹其生活艰苦,于财却得意地笑了:“俺有存折了!”于财说,“俺去年把地包给村里,啥也不用干,20亩地,一年干挣3000元,这可真是‘铁饭碗’!俺没事帮村里干点活,又挣了3000多元。”去年还满足于“不拉饥荒”的他,现在也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了。
像于财这样把地包给村里的农户,在新兴村有490户。2003年6月,新兴村以国家投资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为契机,结合当年3月1日起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开始运作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采取“反包倒租”的形式,将农户的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到村里,由村里集体经营,每亩付给农民160元土地流转金。
消息传出后,没有立即得到村民的响应,村民既怕村里不兑现,又怕村里政策变。了解了村民的想法后,村党支部书记宋金贵公开承诺,将自家的房产、土地、汽车作为抵押,宁赔自己,不赔大家。一个多月后,96.5%%的农户与村里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
随后,村里把1.3万亩土地分成四个区域,成立四个土地经营小组,每组3个人,同时将农机作业合作社分成两个组,每组10人,各负责两个土地经营小组的农业生产。各小组实行单独核算、自负盈亏。
这样,原来由2000多人种的地,现在就由32个人负责统一整地、统种、统管、统收,农机作业合作社全程实行大机械作业,实现了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秋收时,村里建的6000亩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亩产大豆最高达185公斤。2004年村里仅种地一项经济效益就达152万元,纯效益50.6万元。
今年,村里统一调整了1.3万亩土地的种植结构,村领导到大庆等地考察后,引进了万寿菊、甜菜等效益可观的项目。村里种地的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通过对四个土地经营小组和农机作业合作社进行调整,人员将由32人缩减到21人,付给农民的土地流转金也由160元增加到185元。
村里富裕了,村领导想着的是村民。今年初,村里小学生、初中生上学一律免费,村民用水费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