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网4月28日电 题:机电设备“主治医”--记全国劳动模范孙连海
记者 敏杰
在中国北车集团齐齐哈尔车辆公司,有一位维修技术尖子孙连海,工友们称他是设备“主治医”。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担负维护任务的维修人员的技术素质必须与之相适应。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始终从事电器维修,很少涉及机械原理,已进入不惑之年的孙连海来说,就意味着必须在短时间里尽快掌握机械钳工的技能,难度可想而知。严峻的现实使孙连海越发感到知识的匮乏。尽管当时收入水平较低,生活并不宽裕,可他还是用省吃俭用积攒下的钱先后购买了《电子学》、《电机原理及应用》等大量技术书籍,利用业余时间一学就是深夜。当时他家的住房条件较差,老少五口人在一起,为不影响老人和孩子休息,他干脆把自己关在厨房里学习。为了补习文化课,他还同当时已上中学的孩子共同制定了学习合同,结成互帮互学对子,每天晚上,他让孩子把白天学到的内容给他讲解一遍,再把老师留给孩子的作业自己独立做一遍,第二天再按照老师给孩子判的成绩给自己打分。
在坚持自学的基础上,孙连海还考取了湖南铁道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函授班,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深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需躬行。”孙连海深知此话涵义。为了快掌握机械钳工的操作技能,工作中只要设备出现机械方面的故障,无论是否属于他所负责的区域,他都要主动跟着钳工师傅跑前跑后,仔细观察,即使下班的时间已过,他仍要跟在现场久久不愿离去,直到故障排除了才肯收工。为了掌握钳工操作要领,他从打手锤开始练起,有时,下了班回到家里草草吃上几口饭又返回单位,锯、铲、锉、研,一练就是几小时。胳膊累肿了,虎口震裂了,他全然不顾。2000年,孙连海凭着丰厚的技术理论功底和高超专业技能一举通过工人技师考试,正式被聘为铁道部部级技师。
孙连海所在的冲压车间是担负型钢板材件加工任务的主要生产单位,仅各类设备就有300余台(套),许多设备又都是公司设备中的“独生子”,一旦停台将直接威胁车间的生产。由于生产任务繁重,有些设备已经过了大修期仍无法进行正常维修,致使设备的故障率高,维修量较大。用“按倒葫芦起了瓢”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由于孙连海技术高超,最近,车间又把现有的数控设备的维护工作划归了他所在的机电三班,这些设备都是从美国、瑞典、比利时、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引进的,并且是所有程序完全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先进设备。出于技术保密的原因,这些设备在引进时缺少必要的技术资料和可参考数据,无形中给设备维修工作凭添了许多难度。为使设备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使生产不因设备停台而受到影响,孙连海带领他的伙伴们为此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仅去年孙连海就连夜抢修20余次,义务献工达140多小时。
去年9月8日晚上9点,劳累了一天的孙连海刚要躺下休息,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他从被窝里叫了起来,得知是2000吨冲床出现故障,当班的维修工没能修好,孙连海放下电话下地穿衣,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爱人又上夜班,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他无奈地敲开了邻居家的门,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又冒雨赶到车间投入抢修,直到凌晨2点才把故障排除,可孙连海却因过度劳累,腰肌劳损病发作瘫软在地上,是同事把他掺扶回家的。
今年年初的一天,孙连海完成一项修理任务已经是晚上9点多种了,刚换好衣服准备回家,其它小组的一名同志跑过来说:“孙师傅,102线喷漆系统出现故障,当班的电工检查了半天没找出故障点,只好请你帮忙了。”按理说该部位不属于他们小组的分担区域,可孙连海并没有考虑这些,重新换上工作服和这名同志千道来到现场。喷漆室内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到处是油漆,并且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对此孙连海全然不顾。地方狭窄,他只能躺在地上对设备底层部位进行排查,终于找出故障的原因,并迅速排除。看到满身油污,被熏得头昏脑涨并不停呕吐的孙连海,人们敬佩的不仅仅是他高超的技艺,更为他顾大局,识整体的忘我精神所打动。
多年的钻研和摸索,使孙连海对车间每台设备的结构和状态了如指掌,有时只要听到操作者介绍就能准确判断出故障的位置和原因,就像一个有经验的老中医对就诊的患者,只要一把脉便能说出病因一样。工作中只要设备出了难解的问题,人们总会想到孙连海,因为孙连海不仅能手到病除,而且不分份内份外,被誉为设备的“主治医”和“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