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30日电 题:开着叉车的城市美容师--记全国劳动模范袁文志
记者 敏杰
袁文志,牡丹江市环卫清洁一公司叉车司机,在垃圾倒运一线工作26年来,他夏天一身灰,冬天一身霜,顶着严寒酷暑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完成300多个垃圾箱、150余吨垃圾的倒运装车作者国,累计作业行程55万多公里,倒运垃圾140余万吨,始终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
每年农历大年初一,由于年三十晚上燃放鞭炮,垃圾量倍增,他总是主动与公司领导赶到现场装车、装箱、盖苫布,及时把落地的垃圾清运出去。2003年预防非典,单位扩大服务范围,袁文志又增加了四个边远作业区域,工作时间、任务量和行驶里程都增了了近一倍,他没有怨言,积极带领全班同志克服困难,出色完成生产任务。
袁文志开的是一辆老式超期服役的叉车,一年到头经常闹毛病。叉车出现故障回公司修理需要往返十多里,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工作。他就开始自学叉车维修与养护,买书、看资料,拜师,只要一有时间就与车操练,拆下来装上去,装上去又拆下来,大部分休息时间就是在这装装拆拆中渡过的。直到自己掌握了一般简单的维修技术,叉车再犯毛病,随时随地能够解决。
有一年冬天,叉车的转向出现毛病,他从回勤一直修到半夜,当时叉车没有车库,他就在外边修,汗水淌下都结成了霜。他家住在兴隆,深更半夜自行车胎还没气了,他只好抄近路走江面回家,快走到江心时,突然脚下一滑,掉进了二层冰里,刺骨的江水立刻浸透了他的棉衣、棉裤,他从齐腰深的水中,好不容易爬上来,到家时棉衣冻成了冰筒,已经脱不下来了。但是,第二天他一开起车就把这些都忘了。
他驾驶的叉车多年超负荷运转,车型早已淘汰,叉车减震垫磨损严重,需每周更换一次,每月需要购件和维修费500余元。而这种配件早已停产,无处购置。袁文志就利用休息时间经常是整夜趴在车下研究试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终于用带线的胶皮加工出功能一致的替代品,成本只有几块钱,只需半年更换一次,使用这8年来,就节省维修费近5万元。
袁文志特别注重作业片上的清洁,有一次,兴中路段前一天他们刚刚归位的垃圾箱又被推翻在地。袁文志了解到这是一户居民不愿意让垃圾箱放在这一路段造成的。于是,袁文志下车去进了这户居民家中,谁知他刚开口说出“垃圾箱”三个字,那位居民就火气冲天,张口便骂,言词刺耳,并扬言如果垃圾箱不挪走就把垃圾箱砸了。袁文志耐着性子听着他骂,十多分钟过去了,那位居民渐渐地觉得有点过意去。袁文志看他气也消了,就和他谈起了清运工作的难度,希望他支持环卫工作。袁文志又与同车组的同志把推倒的垃圾箱放回原位,把地上的垃圾一锹锹装起来运走,那位居民很受感动,从此这户居民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很大的支持。有时发现垃圾落地还能主动给装到箱里。
铁岭河附近的一个村屯菜农居多,袁文志在这里增设了4个垃圾箱,可菜农们大多将烂菜叶扔在附件,尤其是冬天一来,和生活垃圾、污水、炉灰冻在一起,形成大垃圾堆,多次劝说也没有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袁文志准备了锹、镐等工具,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后,就来这里刨垃圾,刨完即清,清净即运,整整三个多月,将这里积存的垃圾堆全部清运干净。附近的菜农非常感动,有的帮他一块干,有的给他送来热水,主动配合他搞好周围的卫生环境,也自觉养成了往垃圾箱里扔垃圾的习惯。各服务单位对袁志文的文明优质服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每年社会服务调查满意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