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18日电 17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的“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大赛总决赛中,黑龙江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年教师李然荣获银奖,并拿到了份量颇重的“最佳访谈奖”。2008年,我们将可能听到出自我省的“名嘴”为全国人民直播奥运赛场的风云变幻。
冠军侯”三千军中夺“榜眼”
“看《汉武大帝》的时候,突然发现李然老师很像霍去病啊。”
就在李然从全国3000名选手中杀出重围,在京参加央视“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大赛冲刺的时候,搜狐黑龙江大学论坛上的一个帖子提出了这个新发现。
记者看了看相关剧照,感觉李然和那个西汉“冠军侯”在相貌上还是有些差别的,但仍有跟帖人认为,“就连性格也比较像”。当然,学生中也有“实事求是”的:“不像,没有然哥有个性!”——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李然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可见一斑。
在中央电视台网站对参赛选手进行的支持率调查中,李然的票数遥遥领先,对此,李然在接受《青年时讯》采访时坦荡而又淡然地说:“这都是我的那些学生帮忙捧场。”但记者相信,毕业不足4年的李然不可能会有64806名学生(截至今年2月18日时李然的得票数)。
最终,李然一路过关斩将杀进了总决赛,并获得了亚军。他认为,最后剩下的选手都十分优秀,而且都是比赛型选手,“你永远无法想象他们会发挥得有多好”。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到最后,谁赢谁输都很正常。
小时候看球关了音量自己解说
“男人对体育的狂热和女孩子爱逛街是一个道理。”李然说。
今年27岁的李然是吉林省松原市人,家里的“独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李然在舅舅的影响下开始喜欢上了足球,渐渐地,成为一名体育评论员也成了李然的梦想,甚至在看足球赛时曾经把电视机的音量消除,自己解说,那时的听众也只有他自己。
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李然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广播学院,但因为技术性的问题,虽然他的分数超过了北广的录取分数线,最终还是服从调剂来到了黑龙江大学。李然有些失望,但他的母亲觉得不错——老人的愿望是让他做一名教师。
在大学里李然的长处得到了发挥,他在校园的广播站里圆了播音的梦想。在学姐的推荐下,1999年,还在上大学的李然便开始在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主持《体育追踪》节目,其间曾作为电台评论员赴沈阳为韩日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做现场报道。
2001年毕业之后,李然留校任教,他自己的理想和母亲的愿望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成为一个培养传媒人的教师。但是,参加“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大赛的事,他直到最后进入总决赛才和母亲说,因为他觉得母亲肯定不会支持,怕影响工作。
大赛间隙为竞争对手讲课
在比赛的间隙,主办方经常找些专家为选手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正月初九那天,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而李然恰好是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于是他登上讲台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作了一期“采访技巧”讲座。
教会了这些优秀的竞争对手,岂不就降低了一分自己获胜的希望?李然说,黑大的校训是“厚德载物”,不管在什么时候,“德”都是第一位的。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竞争、交流才更有趣,自己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4个月的在京参赛让李然交到了很多值得交往一生的朋友。李然说,在8进6比赛的前一天晚上,清华大学赛艇队的队长,那个高高瘦瘦的大男孩刘星宇对李然说:“李老师,明天咱们赛场上真刀真枪地拼一次!”
“当时我听了觉得特别爽。”李然说,“这才是真正的朋友,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有可能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换作别人,可能会说‘明天让着我点’之类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生存体验”感受到
“性别劣势”
“12进8的比赛我这辈子都忘不了,这次经历对一个人的提升、对潜能的激发影响太大了。”
中央电视台的“谁将解说北京奥运”大赛是一个“真人秀”节目,比赛的场地不仅仅是在演播室,更大的戏份在于“让选手走出演播室,推开摆在面前不同的门进入不同的时空”,考察选手们采访以及应对工作环节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的能力。
2月25日,12名选手被“扔”到距北京400~600公里的某个小城镇,完成采访任务后,自筹经费、自想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北京。
李然被“扔”到了山西兴县。当天晚上他便和当地电视台取得联系,在次日中午之前完成了对当地一所少林武术学校的采访,随即他们便急忙找车,以保证在当天下午3点之前回到太原。站在马路边,李然感受到了作为男性在这种情境下的“性别劣势”——他和摄像、制片三个大男人往路边一站,根本没有司机敢停车拉他们。李然随即找到当地一家宾馆,幸运的是,这家宾馆每隔两天都要去太原运一次海鲜,当天恰好有车!
回到太原,李然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挣到回北京的路费。他直奔一家肯德基餐厅,申请一份临时餐厅播音的工作,只要80元钱,够回京的路费就可以了。餐厅考察了他的条件后愿意雇用,但提出必须要先办健康证,办下来的时间是5天……
第二天一早,李然找到当地一家旅行社,准备为他们服务的同时跟团回北京,但当天偏偏没有旅游团。旅行社的老板帮他出了一个主意:到《山西青年报》社,卖报纸筹路费。到了报社一打听,李然发现靠卖报纸筹路费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卖一份报纸能挣0.1元钱,他得卖800份报纸才能挣足路费。经过沟通,《山西青年报》经济部主任派给他一个任务:采写一篇“山西人看奥运”的稿件,完成后报社可以支付稿费。
当时已经是11点多了,此前李然注意到附近的定州饭店正在召开政协会议,出了报社他便直奔饭店。这时正是午餐时间,李然径直进入餐厅,进第一道门时,工作人员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来到第二道门,才有工作人员上来询问。“当时我说是《山西青年报》的记者来采访——当记者,有时为了完成采访任务必须得采取点非常手段。”采访进行得很顺利,出了定州饭店,李然又在街头采访了几位市民,12时40分终于完成采访,回到宾馆两易其稿,一篇3000多字的“急就章”当天下午交到了报社。
当日16时35分,80元钱的稿费交到了李然的手里,而节目限定的时间是17时整。能否进央视还是未知数
李然的女朋友是黑龙江电视台公共频道的编辑,他们本打算在二三月份装修淡季的时候收拾一下房子,“五一”结婚的,但大赛打乱了这对情侣的计划。
目前,选手中谁会进入央视工作尚没有最终敲定。但李然认为不管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因为他看到了中国最好的体育传媒团队,和那些“大腕”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沟通,也常常会点通一个困扰已久的问题。
李然说,不少参赛选手到北京报到的时候要求自己的形象不要在电视上出现,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怕单位知道自己“不安分”而断了退路。这让李然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学校对我是全力支持,领导和同事们帮我消除了工作中的后顾之忧。没有黑大的开放、开明和大度,我就不可能在大赛中取得这样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