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3日电 题:张秀林: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东北网记者 单志华
![]() |
尚志市一面坡镇长营村党支部书记张秀林 |
张秀林的成绩有目共睹,多年来他被授予了数不清的荣誉,然而和张秀林在一起的时候,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我就是一个农民”。
的确,这也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听说长营村是个有着1.2亿元固定资产,1300万元流动资金的富裕村,我猜测着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是不是会衣装笔挺地坐在的办公室里等待采访。然而,在长营村的地头儿看到的张秀林,却穿着旧尼子上衣,脚踩着军绿色胶底布鞋,皮肤黝黑,两鬓花白,笑起来一脸皱纹,讲话憨直实在。在沥沥的春雨中查看秧苗长势的他,看起来的确与其他农民别无二致。然而说起他这三十几年做村党支部书记,带领长营村村民所做出的那些不凡成绩,却是任何一个普通农民都难以企及的。
![]() |
当年的张秀林靠一台拖拉机起家 |
眼前的长营村有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千亩良田,这是张秀林和村民们用了十几个冬天填土造田造出的神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过去,长营村的土地少得可怜,张秀林看到村中的荒滩和修中东铁路时留下的千亩大坑,毅然决定带村民填坑造田。由于坑中有很深的积水,造田只能在冬天水面封冻后进行,张秀林他们从5公里外的山上放炮取土拉回村子,垒在冰面上,等开春冰面融化,土沉到水中,深坑就被填平了。田地离村子远,晚上,几十个人就挤在塑料大棚里吃住。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起来拉土,半夜十一、二点才能把土铺完。就这样用了11个冬天,长营村共投资360万元,动用土方350万立方米,8万多个劳动日,人工造出1280亩良田,把长营村的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填土造田后,张秀林又把目光投向了村四周的荒山秃岭,他带着党员和村民上山栽树,每到春天的植树造林时节,长营村四周的山上随处可见一拨拨的造林人群。2000年,村里创办了林场,现在的长营村已有成林地18000亩,其中,13000亩是材林,5000亩是果树为主的经济林。望着眼前油黑的土地,青葱的树林,我想起了古代神话里一位叫愚公的老人。我眼前的张秀林不是来自神话,却创造了一个神话。
![]() |
提起长营村的辉煌成绩张秀林谦虚地笑起来 |
尽管自己只有初中文化,张秀林却知道科学知识对于农民有多重要。村里有了土地,张秀林觉得象往年一样种粮食很难收到效益。他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种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又专程从东北农大聘请了三位教授,在长营村建起了水稻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在新造出的千亩良田里种上了优质稻种,形成了水稻良种繁育基地。仅这一项,长营村每年获利100多万元。
长营村地处一面坡镇郊区,有种蔬菜的传统。张秀林引导村民成立了蔬菜协会,根据本地实际和市场行情,研究种植技术和选用优良品种。为了增强科技意识,他又在村里办起了农民科普学习班,定期请市科委、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员和本镇的技术能手讲课,传授科技知识和操作经验。并由集体出资选送了62人参加农业广播学校学习,现在全村有大专文化的农民有11人,有中专文化水平的有58人。2004年,全村蔬菜面积已达1786亩,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96亩。棚室面积10万平方米,蔬菜远销尚志、哈尔滨、牡丹江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生产专业村。仅此一项村民年总收入可达510万元。
去年,张秀林又在农场种植了200亩引自欧洲的红树莓,明年就可以大面积采摘。“这树莓是外国人餐桌上离不开的东西,等树莓种植规模扩大了,我们就在这建个冷冻车间,把鲜果冷冻出口国外。”站在地头,张秀林神采奕奕的讲着他的计划,三十年间,就是这样的一个个计划,加上踏踏实实地苦干实干,实现了长营村的巨变。
![]() |
和村民研究今年的播种情况 |
1973年,张秀林来到长营大队当党支部书记时只有23岁。当时的长营村花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还欠着17万元的外债。一番苦思冥想,张秀林决定借钱修好村里唯一的资产,一台旧拖拉机,领着几名党员进山“倒套子”,给人家拉脚去。一个冬天下来,他们挣回1.8万元钱。第二年,张秀林又买了一台拖拉机,收入翻了一番儿。
对于挣来的钱,张秀林早已谋划了用途。他要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从小到大创办发展村办企业。从1974年春天开始,长营村通过“集体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集一点,从外单位借赊一点”的方式,投资15万元,先后办起了运输队、制钉厂、制筛厂、机修厂四个村集体企业。四年的光景,这些企业的收入为村里还清了外债,村里还建起了宽敞的大队部,账面上有了六位数的存款。集体企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2004年,村集体已有大小企业14家,年利润总计达500万元以上。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他并不满足,他要让全村农民都富起来。他经常提醒党支部一班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农民一家一户经营,靠个人致富力量太单薄,村干部要当好农民致富的引路人。
1986年,尚志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张秀林借助这个政策机遇,用村办企业的20万元盈利款作本金,吸收村民入股,成立了长营村农民合作基金会。目的是解决本村村民在生产中急需贷款的难题。基金会营业三年,累计发放贷款160万元。
在村里建起运输队后,张秀林引导农民通过搞运输走上致富之路。他向村民承诺,谁家要买车搞运输,村合作基金会给于贷款扶持。在他的带动下,1990年,长营村运输专业户已达60多户。张秀林又组织运输户,成立了长营村运输协会,联系关系单位找活干,统一安排业务,统一结算运费,养车户只管出工出力就能赚回钱来。协会的成立大大方便了运输业户,也给全村个体运输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长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村。
他是一个农民,一个慧眼独具,目标远大的农民。
1993年,301国修到一面坡,张秀林看到了机会,他想:要修路就要用料。我们有车队,能拉料挣钱。他揽下12公里的土石方运输合同,领着长营村百十辆车组成的运输车队上路了。就这样,长营村车队在修建301国道的几年间,为村集体挣回送料款650万元。去年,省公路局又与长营村车队签订了2005年—2008年的运输土石方承包合同。
张秀林有着敏锐的长远发展目光,1983年,村里搞大包干时是他力排众议,顶住了分光分尽固定资产的压力,保住了当时的3处小队部和大队部的房产。他利用这些在当时仅值几万元的家底做本钱,进行房地产开发,到1998年,增值纯利润450万元。
2000年,他又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沿海开发区,在辽宁营口鲅鱼圈开发区投资50万元购买了一处房产,办起了农副产品销售公司、制油厂、冷饮厂。现在此处固定资产已增值到上千万元。
他是一个农民,象所有中国农民一样纯朴实在,古道热肠。张秀林在长营村有个外号叫“张全管”。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长营村的事业上,不只谋划着长营村的致富之路,还时刻操持着全村人的生活。
过去,长营村人都在自家小院里打井,但因水质差,甲状腺病困扰着村民。为此,他决定投资12万元安装自来水管道,使家家都吃上了深井里泵出来的地下优质水,水费全由村里负担。为了改变交通环境,村里投资346万元整修硬化了8公里的村道,两旁栽上了树。为了孩子上学读书,村里每年拿出10万多元投资给小学校,改善教学条件。
他心里装着全村的乡亲,不管谁家有事,他都热心帮助。每到春节、仲秋节,他领着村干部带着白面、猪肉、水果看望五保户、困难户,慰问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子女结婚,他帮着张罗,迎娶送嫁,安排得妥妥贴贴。村里的老人去世,他必去送葬。有一村民患脑病生活不能自理,他天天抽空去擦屎擦尿,洗洗涮涮。像老人的亲儿子一样。他先后侍候了6个五保户老人,直到去世。
他是一个农民,更是一名党员,一名正直无私、两袖清风的党员。
长营村富了,人们都在猜测这个党支部书记一定非常有钱。其实,长营村的管理制度十分严格,村里的大事必须由党支部集体作出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擅做主张。张秀林带头执行,不循私情,不谋私利,34年来从没发生过村干部损公肥私、偏亲向友的事情。
张秀林手里掌管着百万资产,但他从来不在集体的钱上打主意,从没为自己谋私利。1989年他患心脏病花了3800元,镇领导亲自在医药费收据上签字让他回村报销,他回家就把收据撕了。他儿子在部队当兵,按规定每年补助1000元,但他一分钱也没领过。村里贫穷时他一分钱掰两半花,现在村里有钱了,他仍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传统。他外出考察洽谈业务,经常以凉干粮、方便面充饥。
由于张秀林做出的突出贡献,上级部门给他多种经济奖励,累计接近一百万元,但张秀林分文没取。问及此事,他很诚恳地说:“我知道钱这东西很有用,尤其是到了我这个年纪,但我这些年做的这些事不是为了钱,拿了钱,我就不是村民心中的张书记了。”
张秀林经常说:“当干部就是服务,村民越富我越高兴”。现在长营村有运输专业户94个,蔬菜专业户122家,粮食专业大户8家,餐饮服务专业户30家,实观了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发展格局。全村家家有存款,存款达100万元以上的就有57户,全村村民存款总额可达3000多万元。2004年,全村工农业总户值可达到1.1亿元,实现利税144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146元。
张秀林带着长营村的党员和村民创造了一个个致富的神话,说起村子的发展,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头。但他不是铁人,当村支书33年来,他苦活累活都干在前头,积劳成疾,患上了乙肝、糖尿病,可他仍然坚持带病工作,整天东奔西忙,谋划村办企业发展,指导产业调整优化,筹划着“小康村”更美好的未来。
走在长营村长长的田埂上,远处的推土机正在平整最后一块填土造成的田地。眼前张支书,尽管背已微驼,两鬓斑白,但他迈起步来还是那么有力,帆布鞋在雨后的田埂上留下一个个脚印。三十几年,他就带着这样的劲头,迈着这样的步子,自信、坚定、而又执着的一步步走来,路上的艰辛他只字不提,取得的成就他不愿夸耀,留给我最多的还是那句“我就是一个农民”。
![]() |
站在地头,张秀林大谈他的种地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