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民主任白桂俊
2005-05-26 08:48: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单志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白桂俊
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白桂俊

  东北网哈尔滨5月26日电题: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民主任白桂俊

  记者 单志华

  延寿县的农民,不论男女老少,很少有人不知道白桂俊这个名字的。白桂俊是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1986年他初任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主任时,是全省最年轻的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如今,20年过去了,他又成了全省任职时间最长的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不懂农业技术,庄稼人种起地来就会吃大亏”

  白桂俊生于农民家庭,1968年从延寿县朝鲜族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在与家乡父老一起劳作的4年中,他尝到了农民起早贪黑劳作的艰辛,也体验到农民辛苦一年却仍难摆脱贫困的酸楚。

  1970年,延寿县推广玉米双交种技术,因为不懂技术,他所在的生产队在种植时受粉不足,造成秋后大面积减产,玉米亩产只有150公斤。这件事在年轻的白桂俊的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深感不懂农业技术,庄稼人种起地来就会吃大亏。当时的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点本事,不再让家乡父老的汗水白流。两年后,白桂俊先后放弃了当兵和被保送上大学的机会,毅然走进了县“五七”大学农学班,迈出了他实现心中夙愿的第一步。入学后他刻苦学习,一九七三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从此,他踏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的道路。

  此后,他先后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学习,并在1982年远赴日本,自费深造。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深入研究、推广农业新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广农技,他成了全县最受欢迎的电视“明星”

白桂俊给农户指出水稻病情(左一)
白桂俊给农户指出水稻病情(左一)

  提起延寿县最受农民欢迎的电视明星,不是哪个俊男靓女,而是农业推广中心的主任,黑脸大汉白桂俊。1985年,延寿电视台开始创办自办节目,这种现代化的传输手段,为白桂俊搭起了向农民传授农业新技术最为方便快捷的平台。从此,他经常是白天下乡调查,夜里准备有针对性的材料,第二天就赶到电视台录制农业科技节目。现场答疑,他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传授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受到广大农民的强烈欢迎。有人说,白桂俊在电视上露一次面,对农民种地就是一场“及时雨”。

  白桂俊这位电视明星,一红就红了20年,直到现在,他每年还要录制十五、六次农业技术指导类节目。

  其实,早在延寿县还没开办电视节目时,白桂俊就已经通过广播向农民传播农业技术了。他赴日深造回国时,没有为家人买时髦的商品,而是用自己将近一年的工资买了一台收录机和20本录音带。从此,他白天深入村屯、田间,晚上在家针对发现的问题录制科技讲座,他要通过这种方式及时把新技术传播给广大农户。就这样,他自制了20多本科技讲座带,在县广播电台、乡镇广播站、村屯广播室播放,把农业科技送进了千家万户。

  白桂俊还深入农户家中,对有知识、有热情的农民手把手进行培养。多年来,他已培养合格的农民技术员168人,科技示范户2860人,并为全省水稻开发输送农民技术人才600余人。延寿县有3万多农户,而白桂俊每年为全县培训农民达7.2万人次,平均每户农民都听过他讲课。

  为农民排忧解难是我分内事

  白桂俊除了教给农民技术,他更期待让农民通过科学生产,改变贫困的生活状态。

  和平村农户张立建,一家六口只有一个劳动力,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白桂俊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帮助他制定丰产计划,还给他进行面对面培训,从春到秋全程指导他耕种。当年,张家的水稻亩产由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第二年就建起了小楼房。

白桂俊调查大豆苗情
白桂俊调查大豆苗情

  永胜村农户张景利一家人多地少,欠债6万多元。1998年,白桂俊先为他家做了全年种田计划,还拿出800元钱帮他家买了种子、化肥,带领单位职工亲自帮助张景利家育苗、插秧,由于张家没有牲畜,白桂俊他们就用人拉磙子。秋后,张家粮食丰收,当年增收一万多元,张景利还因此变成了科技示范户。

  为农民排忧解难办实事,是白桂俊20多年始终不渝的承诺。“只要找到我,我一定办好”。每年4月到8月,是白桂俊最忙的季节,就连接受采访时,白桂俊的手机都一直响个不停,农户都知道他的电话号码,随时打电话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不光白天打,晚上也打,有时农户还找到白桂俊家里,但无论何时何地,白桂俊对农民都是热情接待,有求必应,什么时候问题解决了,农户满意了,他才安心。

  2003年,县里两个村的水稻苗床发生严重病害,请白桂俊帮助解决。经过调查,白桂俊认定是使用了不合格的农药造成的。他及时找到厂家谈判,从早到晚连续辨论了八个小时,连午饭都没吃,最终说得厂家心服口服,在赔偿协议书上签了字。

  近几年间,在7个乡镇35个村的2万多亩农田中,每年都有由于农民施用了假化肥、假农药、造成病害的事发生。白桂俊深入田间调查,找厂家进行谈判多达15次,向厂家退回了不合格农药、化肥15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0多万元。在他指导下,全县农民正确选用种子、化肥、农药,每年减少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点”稻成金从根本上治穷致富

  肩负重任,他为全县农业生产出谋划策在延寿县,白桂俊是县领导在农业战线上的“高参”。延寿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农业新技术推广的速度快慢、质量高低,对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白桂俊带领农技推广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260多次,收到明显效果。

  1985年,白桂俊针对延寿县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提出了水稻旱育稀植和机械化插秧两项技术同时推广的意见,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白桂俊的努力下,水稻旱育苗机械插秧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亩产达到580多公斤。1992年,白桂俊针对农村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新变化,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米”的建议。这项富有战略性意义的建议被采纳后,通过应用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得到迅速推广,为优质的延寿大米打入外埠市场,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找到了准确的切入点。到目前为止,延寿县水稻优质米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95%,白桂俊亲自引进的“上育397”和日本优质米品种“富士光”推广到全县乃至全省,累计种植面积达500多万亩,生产水稻优质米2.5亿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

  2004年7至8月,大豆田发生了特大病虫害,全县受害面积12万亩。白桂俊及早提出了技术意见,得到县领导的高度重视。白桂俊带领农技人员深入乡镇村屯、田间地头进行检查指导,又多次通过电视或现场进行技术讲课,历经15天的努力,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全县减少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

  愧对家人,他把心思都用在了工作上白桂俊研究农学如醉如痴,关心农民如同手足,但对于自己的家庭,他始终心存一份歉意。1984年5月,白桂俊的妻子临盆待产,那年是全县第一年推广水稻旱育苗技术,而当时正值秧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在六团镇和平村下乡蹲点的白桂俊虽然几次接到让他回家的口信,但他到底没能及时回家照顾妻子。孩子出生18天后他才赶回家中,妻子委屈得掉下眼泪。

  1986年9月,九省市机械插秧技术交流汇报会在牡丹江召开,当时,正值白桂俊老父胃癌晚期。父亲坚持让白桂俊留在身边,全家人也都不同意他去参加会议。可是按照省里的安排,白桂俊要在会议上代表黑龙江作重点发言,怎能不去?他眼含热泪辞父东行。会议期间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白桂俊提前完成了经验介绍,匆匆忙忙赶回家中为父亲送行。每次提及此事,白桂俊都深感内疚。

  20多年来,白桂俊的工资都用于购买科研资料,帮助困难农户。孩子学习,家务活他一点没帮上妻子的忙。他自己患胃病多年,曾作过三次手术,但忙于工作,每次术后他都没能好好休养。开始,妻子和孩子也曾埋怨过他,慢慢的,家里人都理解了他对农民的热心对农业技术的执着。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努力换来累累硕果

  白桂俊从事农业科技工作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

  30年间,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农业新技术,不断的更新知识,不断的探索总结。一九九三年建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来,共试验示范新技术286次,为全县推广应用新技术128项。

  他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先后撰写了延寿县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和万寿菊、亚麻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还调查研究了延寿县3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及因素。他编制的延寿县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模式图和水稻无公害栽培“明白纸”,印发到全县农户家中,为延寿县的水稻生产做出了贡献。水稻宽窄行超稀植、水稻大棚育苗超稀植技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并在全省推广。水稻大棚育苗超稀植技术获省委、省政府重大效益奖。二十多年来,在白桂俊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全县水稻总增产10亿多公斤,增加收入12亿多元。现在,延寿县的水稻栽培技术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

给农户指出水稻病情
给农户指出水稻病情

  2000年白桂俊开始立项研究水稻新基质无土育苗新技术。数年中,他克服了无数个难题,搞了上百个营养基配方,经过不断探索,反复试验,取得了上百个研究数据,终于获得成功。这是一项水稻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改革,是一项绿色、生态、环保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我国水稻栽培史上凸显出了领先地位。这项新技术2005年被列为全省重大科技推广项目。

  在白桂俊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连年被评为省市先进中心,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进标兵,省农业科技先进单位,国家农业部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白桂俊本人先后获省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七次,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一、二等奖五次,省市丰收计划一、二、三等奖十八次。2002年获省委、省政府重大科技效益奖。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并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哈尔滨市“十佳公仆”、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第八届和第九届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并当选为哈尔滨市第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2005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30多年,凭着对家乡热土的眷恋,凭着对父老乡亲的挚爱,凭着对党的忠诚,凭着对事业的执著,白桂俊在家乡这片黑土地上辛勤耕耘着,传播着科技的火种,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