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6日电 走过U字型大起大落的阿城钢铁公司,几经并购重组,转换体制和模式,目前是西林钢铁集团控股的国有资产和民营经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总额达15亿元。2004年产铁26.7万吨、钢坯44万吨、钢材32.6万吨,实现两位数增长。近日有消息说,阿钢将随母公司西钢一起,与战略投资方整体改制重组,阿钢,再一次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跨越式发展的断裂风险
1985年,时值全国乡企热,阿城乡企局创办了化工建材厂,局长邵玉峰兼任厂长。这是阿钢的前身。不久,邵玉峰看好钢材市场,将化建厂转产为小型轧钢厂,500人的员工队伍,大部分来自当地农民,凭着一股闯劲,三年后,累计实现利润7000万元,书写了一个乡企旋风创业的神话。
阿钢加速发展是在1988年。他们与鞍钢初轧厂组建了联营的中型轧钢厂,年产30万吨,对方提供技术和设备。接着,又新建了一座炼钢厂。到1994年成立阿城钢铁集团公司时,已拥有4个分厂,2000多员工,炼轧能力达到40万吨。
阿钢的跨越式发展是在1997年。他们借省里“雄风工程计划”出台之机,筹建第二炼钢厂,计划投资4亿元,引进两座国内最先进的电弧炉,增加产能30万吨。同年4月,阿钢获得政府支持,批准作为民营企业在沪上市,筹资2亿多元。名声大噪的“阿城钢铁”,时居全国乡企第17位。
阿钢党群工作部部长袁富海是企业兴衰的见证者之一。他说,第二炼钢厂的投产,是阿钢的一个转折点。“高投入没有换来高产出。”相反,由于技术力量不足,产品开发能力弱,无法跟上市场冷暖的节奏,债务负担越背越重,被迫连续两年处于半停产状态。
“企业跨越式发展,必须防范资金链的断裂,警惕技术和人才的供血不足。”袁富海认为,阿钢跨越后的跌落,可谓教训深刻。
卖壳自救的尴尬命运
阿城钢铁更名为柯利华,是2000年国内股市的一大新闻。
为了卸下债务包袱,阿钢急于寻求有实力的合作方输血救助。北京柯利华公司,谋求上市,苦于无路。两家经协商并购重组。阿钢将小型和中型轧钢厂划归柯利华名下。柯利华承担阿钢的部分债务,获得上市公司资格。
然而,柯利华的入主并没有救活阿钢。柯利华收购阿钢的目的在于资本运营,无意经营钢铁业,被收购的两个轧钢厂停产达一年之久。未被收购的炼钢厂,连同6000多万元的剩余债务,留给由邵玉峰挑头成立的大金钢铁有限公司。由于没有轧钢厂的下游需求拉动,大金公司的炼钢炉没法点火。
卖壳自救,带来主业停产,曾是阿钢人不愿提及的历史隐痛。它又是一个仍有现实意义的警示:公司并购重组要着眼主业发展,失掉自身优势的并购,即便获得转嫁债务危机的短期利好,最终结果还是主业困顿的长期利空。
机制嫁接的混血优势
阿钢的绝境重生,来自西林钢铁集团的收购重组。
2001年3月,国企西钢与民企大金达成协议,组建西钢阿城钢铁有限公司。西钢出资52%控股,大金以炼钢厂抵股占48%。第二年,阿钢贷款6000万元,从柯利华手里回购中型轧钢厂。2003年,筹资2亿元,新建炼铁厂,实现炼铁、炼钢、轧钢一条龙的配套生产能力,当年盈利近亿元。去年,通过成本控制和产品更新,克服了上游产品涨价、钢材市场降价的困难,生铁、钢坯、钢材的产销量都创新高,利税总额保持上年的高水平。
是什么因素推动阿钢良性运转?阿钢的领导层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互补是关键。西钢是省内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资产总值达到60亿元,拥有技术、管理、人才的优势。阿钢地理位置优越,生产设备先进,职工队伍年轻,管理层次简化、决策机制灵活。两者各有优劣,结构互补。西钢入主阿钢属于同行业并购,他们先后带来600多名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和熟练工人,入主后,首先抓了不同企业文化的嫁接融合,统一实行百分制的效绩挂钩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激励和约束;坚持产品研发、设备改造、营销策略、人力配置的创新,增强外部应变力,企业表现出混合经济的竞争活力。
戴敬华是由西钢调任阿钢党委副书记的,他说:“我们重组阿钢的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看准并想法实现重组各方的互补优势。”
产权改革的未来走向
日前,来自省国资委的消息说,阿钢即将与西钢一起整体改制,新的并购企业和重组方案正在酝酿中。
西钢改制推进组组长、省地税局副局长王义平告诉记者,西钢的改制进展顺利,国资委倾向于引进同行业的实力雄厚的并购企业,目前已完成待售资产评估、经济责任审核、战略投资商考察等步骤,下半年,将进入挂牌竞价程序,以图强强联合,既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退出,又有利于企业做大。
最近,阿钢先后接待了广东湘江集团、俄罗斯大亨钢铁公司、辽宁方大集团的实地考察。尽管将来的控股公司和经营方略尚不确定,现有的管理层命运未知,但是阿钢的生产经营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阿钢提出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投入15亿元,添置设备扩产,实现年产生铁140万吨、钢坯170万吨、钢材160万吨,年产值和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利税超过6亿元。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阿钢在内的西钢集团生产和盈利水平很高,预计战略投资商的竞购将有一番争夺。
据了解,重组改制中被关注的问题,主要有管理团队和员工的安排、管理模式的衔接过渡、生产经营的调整等。省国资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刘斌认为,企业重组改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常规现象。“无论企业怎样改制转型,企业自身的素质是体现价值的基础。国有企业员工转换身份所需的经济补偿金是政府要付出的改制成本。重组后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是企业自己的事,将按照市场规则去做,政府不会干预。而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是企业竞争生存的需要,明智的经营者是一刻不能放松的。”
如今,历经坎坷的阿钢人等待着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