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改革是加快发展不竭动力
2005-05-26 11:00:0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杨信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省委决定开展“增强发展意识,树立良好精神状态”讨论活动,符合我省实际,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对于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干事创业,谋求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对这次讨论活动非常重视,市委常委会专题进行了研究部署,目前正在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实践中我们感到,增强发展意识,加快经济发展,关键要坚持改革这个主旋律。改革创新精神强不强,改革创新力度大不大,是发展意识强不强,精神状态好不好的重要表现和标志。所以,必须把增强改革意识,深化改革实践作为讨论活动的着力点,实现以改革促发展。

  过去的落后受制于改革

  齐齐哈尔进入计划经济体制较早,退出较晚,受计划经济束缚较深,体制性、结构性、生态性矛盾比较突出。

  2000年以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比重高达86%,农业中种植业比重超过80%。加之传统观念、落后制度和落后领导方式、工作模式的束缚,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发展不快。1978年至2000年的22年间,全国GDP年均递增9.3%,我市仅为8.8%。改革和发展滞后不仅造成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下岗职工多,社会矛盾大,不稳定因素多,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压力很重。

  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得益于改革

  近几年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进行了国企改革、农村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公务用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城市建设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务公开化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10多项改革。

  这些改革,既有经济层面的,也有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既有根据上级要求实施的,也有我市自己率先突破的。比如事业单位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按照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取向市场化、经营模式企业化的基本路子,通过取消一批、重组一批、改制转企一批、“嫁接”一批,增强了各项事业发展活力。再比如公务用车改革,去年全部取消了814个市县两级直属机关和财政全额供养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对干部职工给予货币补贴,原有公车全部拍卖,车改后每年可节支4875万元。还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2003年起,市委确定了“民主推荐、群众测评、公开竞争、差额考核、充分酝酿、票决产生”的思路,创新了干部工作机制。

  通过城乡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取得了多方面成效。

  一是发展步伐加快。

  2004年GDP完成403.4亿元,同比增长15.3%,是198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和市本级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2.6%和36.6%,均创历史最高增幅。二是发展环境优化。

  软、硬环境的优化改善了城市形象,增强了城市魅力,吸引了大量投资者。近三年全市引进到位资金246.9亿元,落实超亿元大项目58个,内蒙古伊利、辽宁特钢、上海中产经、北京汇源、香港嘉财、香港百江、山东黄淮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先后落户我市。

  三是维护了社会稳定。

  去年全市信访案件发生量同比下降5.6%,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1.7%。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改革,在体制和机制上堵住了选人用人、土地和工程审批、公车消费等领域的漏洞,有力地推进了源头治腐,端正了风气,净化了环境。

  未来的振兴寄希望于改革

  目前我市改革的任务仍然很重,多项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决战时期,改革难度也增大,触及深层次矛盾增多。早改主动,晚改被动,不改革没有出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改革领域,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实践,做到中央和省委有要求的要积极推进,确保改革到位;没有要求的,只要符合市场经济取向和全市人民根本利益,也要进行大胆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今年要力争基本完成;公务用车改革要继续扩展到市级领导和各乡镇,要尽快把户籍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总之,要不囿旧理,突破束缚,勇于创新,以各项改革的新成果,推动全市加快发展。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