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哈尔滨市全民救助让贫困儿童幸福过节
2005-06-01 09:04:24 来源:新华网  作者:郝亚琳 邹大鹏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新华社哈尔滨5月31日电 13岁的黄晓琳今年将度过她的第一个儿童节。此前的12个儿童节,她从未收到过礼物或新衣服,也没有和父母一起逛过公园。今年“六·一”,她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素未相识的哈尔滨市民焦裕昌送来了360元助学金,还与她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目前,这种广泛的民间救助行为正让越来越多的中国贫困家庭儿童不再感到无助。

  晓琳的奶奶文秀福说:"晓琳的父、母都失业在家,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全家人依靠政府的救济生活,儿童节礼物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奢侈的梦想,她更担心自己能否顺利完成中学和大学的学业。有了好心人的救助,孩子终于可以安心的上学了!"

  许多和黄晓琳一样的中国贫困家庭孩子在这个儿童节都收到了特殊的儿童节礼物,越来越多的民间和社会救助行为让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不再感到无助,与其他富裕家庭的儿童一样享受平等教育和享受生活的权利。

  哈尔滨市道外区103名个体私营企业会员在儿童节捐款4万元,帮助那些由于父母失业、病残等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还与这些儿童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资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1家儿童医院的儿科医学专家日前也分赴兰州、喀什、青海、拉萨、呼和浩特等地,举办义诊活动,为当地的贫困儿童免费检查治疗。

  "我们学校外来务工人员或失业家庭的孩子占学生总数的80%,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困难,这些孩子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些市民纷纷打来电话要求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哈尔滨市新春小学于秀力校长说,学校今年“六·一”也将组织学生春游,让那些从来没有庆祝过儿童节的学生幸福过节。

  有关数据显示,至2003年,中国仍有2900万左右贫困人口,许多贫困家庭的儿童由于经济等原因而不得不面临辍学、不能接受高等教育等问题。英国华威大学中国学者吴伶认为,救助贫困儿童事关中国未来的发展,也是中国实行构建和谐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这在中国许多普通市民心中已经形成共识。

  焦裕昌资助了包括黄晓琳在内的10个孩子,他说:"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和生存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们的父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他们却不能享受应有的待遇,这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也将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所以关心他们也是关心整个下一代的成长环境!"

  黑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魏晓丽认为,在当前中国面临社会转型和变革之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扶持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贫困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尤其需要帮助的群体,更亟待社会各界的援助和关怀,中国已经开始为此行动起来。

  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从2005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

  在北京,所有公办中小学一律不得拒收农民工子女,28.8万在京适龄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教育。目前,中国贫困家庭的儿童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全民救助正在让中国更多贫困家庭儿童能幸福过节,不再感到无助。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