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6月10日电 人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鸡西、七台河等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大项目搞煤炭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调整了经济结构,短时间内就使地方经济走上了复苏之路。
在这里,煤转油、粉煤灰制砖、煤生产甲醇等一大批有着鲜明的循环经济特征的大项目红红火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巨大收益,更有关于如何加快资源依赖型地区发展的有益启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革命加速产业升级,把传统的依赖煤炭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来循环发展的经济。在这个思路引领下,七台河市喊出了“卖焦卖电,不卖煤”的口号,表达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决心;而鸡西市更是抓住国家能源政策调整的时机,提出了“要把乌金吃干榨净”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把煤炭深加工领域当作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上大项目,在“新”上做文章,向“深”字要效益,很快就使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蓝图中的最大亮色。
启示之一:“依赖资源”并非坏事儿,能拥有丰富资源是一个地方的优势,也是谋发展的最大资本,这个优势不能丢;但若想使优势更优,就要学会合理利用资源。
因为资源毕竟会枯竭,让每一分资源都产生最大的效益,其实就是在节约资源。在煤城的发展进程中,不居安思危,过分消耗资源,肆意挥霍,就会受到惩罚。认识偏差应该纠正。
启示之二:不能只算经济账儿。通过大项目延长了传统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地消化原煤及其附属品,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不过,相比之下,这种深度开发所蕴含的社会效益更应该引起重视。资源依赖型地区由于长期开采,生态问题都显得相对突出。鸡西市历经百年开采,在地表留下上亿吨煤矸石,占地万亩。这两年通过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外来投资者,把煤矸石用来生产新型建材或是兴建矸石热电厂,每年就拯救了数百亩宝贵的土地,这是对科学可持续发展观的最好落实。
启示之三: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循环经济利国利民,不能完全凭市场自然选择,地方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上看待这个问题,从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立场出发,一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属于循环经济的大项目投资者重点倾斜,用政策去引导;另一方面,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有关接续产业方面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
精打细算,才会过上好日子。鸡西、七台河等地的几个精深加工大项目,透着一股北方人少有的“精明劲儿”。我们较人家南方落后,也许缺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