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龙头”振兴“战略”制胜 访哈尔滨市长石忠信
2005-06-15 10:09:5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来玉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6月15日电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的“龙头”,也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镇。那么,哈尔滨市如何从战略上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发展,当好全省的“龙头”呢?日前,记者就这一话题采访了哈尔滨市长石忠信。

  哈尔滨要坚持“北扩”战略,按照区域经济整体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构建新的城市区域发展空间和平台,打造功能分区明确、布局模式合理、基础设施完备、人居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

  哈尔滨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在哪里?这一问题在困扰了哈尔滨人多年以后,终于有了答案———“北扩”。石忠信认为,“北扩”是哈尔滨构建新的城市区域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发展承载力的最佳选择。为此,哈尔滨作出了一套系列动作:2004年,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城区面积由1660平方公里扩大到4270平方公里。

  在此基础上,以哈尔滨主要经济影响区为范围,规划了以市区为中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包括核心区、辐射区、拓展区3个层面的1小时都市经济圈。其中,核心区规划形成以优势产业和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为重点的产业带;辐射区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拓展区重点发展区域节点城市,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地区发展。

  围绕“北扩”,确立了“开发江北,两岸繁荣”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现代生态新城为目标,以市行政中心迁移松花江北岸为标志,对松北、呼兰进行区域性开发,努力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快老城区改造,对哈西、群力、顾乡、老太平、新香坊地区进行整体开发,提高土地、基础设施等城市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了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沿江污水截流及处理、垃圾处理等工程;积极谋划轨道交通、过江隧道、跨江大桥、三环路等城市路网工程;启动了何家沟综合整治、文昌污水处理等内河治理和污水处理项目;实施道里集中供热、“三沟”绿化等工程。这样一批关系城市长远发展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载体功能。

  同时,以申办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和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异域文化、冰雪文化、金源文化和工业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为振兴老工业基地注入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从整合城市空间资源、完善城市总体功能出发,结合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设施建设,实施“优化”战略,调整布局,使产业自我扩张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石忠信用3句话概括了“优化”战略的主旨:集中力量培育优势产业和后续产业,提高产业集群能力,把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

  首先以发展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高新技术等四大优势产业为重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整合资本、资源、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使工业结构由原来的“门类齐全”开始向“优势产业地位突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特色明显”的新格局转变。同时,加快培育化工等后续主导产业,力争两到三年把化工产业培育成新的主导产业。

  其次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群能力。以优势产业和后续主导产业为重点,以产业链为核心,建设了动力园区、汽车园区、医药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化工园区、对俄科技经贸合作园区。将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纳入工业园区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均落户到工业园区。这些举措使得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布局更符合城市发展要求。

  三是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把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充分发挥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龙头在城市、基地在农村的城乡互动型产业,把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共享城乡资源。目前,哈尔滨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92个,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哈尔滨的骨干企业。

  企业改革坚持“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种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国有资产焕发新的活力

  2004年,哈尔滨市在国企改革中的“两大手笔”在国内引起轰动———哈啤公司和哈药集团改制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资本运营事件。

  提起这两个案例,石忠信有些兴奋:我们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场战役,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加大对老工业基地振兴“概念”的宣传推介。面向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种形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国有企业改革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哈啤公司通过改制,将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世界啤酒业巨头———美国AB公司,为企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国际化平台。哈药集团引进凯雷、华平投资等战略投资者,企业规模和实力得到迅速提升。此外,哈轴集团、东轻公司、一工具公司等企业,也都按照整体重组改制的取向,正在积极推进。

  石忠信认为,这些企业国有资本的成功运作,使国有资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企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前景,也为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