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深山密营 产衣造枪育英雄
2005-07-05 14:36:30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5日电 为适应抗日斗争发展的需要,抗联第三、第六军在汤旺河沟里的伊春河畔成立了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政治军事学校(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赵尚志兼任校长,张寿篯(李兆麟)、侯启刚先后任教育长。汤原县档案局的李吉子介绍,这所学校在伊春河畔、五敏河畔、翠峦河畔3个地点连续开办了3期培训课程,200多名学员接受了训练,学习战略战术和政治知识。这些学员大部分来自抗联第三、第六军,还有一部分来自抗联第九和第十一军。

  当时,在学校的周围就有敌人的严密包围,抗联学校的校舍、教材、教具都十分简陋,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全体教官和学员想出许多办法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各期毕业生回到部队后都发挥了骨干作用,把学到的政治军事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指挥战斗和部队建设,其中的很多人在战斗实践中成长为师、团级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

  除政治军事学校外,抗联部队还在八浪河谷建立了抗日联军电信学校,第三军的于保合任校长兼教官。学员们通过培训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收发报技术,抗日联军拥有了一批专业电信人才。

  在汤原县帽儿山,抗联兴建了被服厂。抗联女战士在克服困难制做棉衣的同时,还担负着护理伤员的工作。她们在医生指导下精心护理,使伤员得以更快康复。

  在建于岔巴气的抗联军械修配所,维修人员在设备简陋、工具落后、材料极端缺乏的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大量枪械修理任务,并且自行设计制造出一些极具杀伤力的土制武器。

  军政学校、电信学校、被服厂、修械所都为东北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联老战士高吉良追忆当年———“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东北抗日斗争”

  在汤原县城,记者见到了年逾九旬的抗联老战士高吉良。虽然年事已高,但一说起自己投身抗日的经历,老人仍然意气风发。

  “九一八”事变后,17岁的高吉良在汤原太平川参加了抗日救国会,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抗日联军西征,在哈尔滨周边的肇东、铁力、庆安等地开辟新游击区。

  最让老人难忘的一幕,是在“三肇”(肇东、肇源、肇州)地区地下党工作委员会任宣传部长期间,他组织地方抗日救国会员配合抗联收缴了丰乐镇敌人的全部武装,一举攻克肇源城,缴获了敌伪大量伪币和黄金。也正因为此举,日伪政府把“三肇”地区列为搜捕和屠杀的重点,我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受到严重破坏。据高回忆,当时为躲避搜捕,他被老乡藏在地窖里两个多月,窖里只有一盏小油灯和一些硬干粮。

  后来,高吉良辗转赴安达和他的老家山东沂水县秘密抗日,因在沂水县组织农民抗捐而被捕入狱。出狱后,高参加了孟良崮和莱芜战役。解放后,高老在老家山东务农多年,后来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汤原县定居。老人说,自己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东北抗日斗争,一生无悔。

  亮子河探访抗联密营

  从汤原县驱车一个半小时,记者来到了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寻找当年抗联六军生活战斗的密营。下车后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攀爬半个小时,是通往密营的必经之路。两侧是静谧的原始森林,需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将阳光筛得稀疏斑驳,草爬子不时落在身上。做向导的汤原县档案局副局长邹志光说,这里是东北三省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原始森林之一。

  在亮子河与格节河上游的分水岭密林中,记者看到了抗联六军创办的军械修配所的遗址———南北两座房基(原系木楞房屋);北面的一座有9米长、7米宽,南面的略小些。当年的营房就是用红松砍成的木楞子,顺着山势在房基上构建起来的。地基通向一道东南—西北走向、约30米长的交通壕,壕宽1米、深半米,壕的另外一端连接着一个圆形掩体,这个单人掩体的北侧是一道山泉。

  据邹介绍,抗联六军建成前,夏云杰、冯治纲就带领部队在这一带活动。1936年秋季,六军在亮子河沟里创建了密营地,至少有10处,包括抗联营地、修械所、被服厂、学校和两个小型医院等,最大的营地能同时驻扎500多人。建国后,在山泉附近曾发现了自制的“老母猪炮”、步枪、电话机等一批抗联文物。

  据曾在这里战斗过的老战士回忆,军械修配所由王才负责。他外号叫王聋子,1936年由苏联回国,他的弟弟是中医,哥俩儿都参加了抗联。曾在亮子河密营当副官的抗联老战士张文东回忆:“这一带密营还有几处房子,但相距较远,而且很隐蔽。”

  树皮染布制作军服

  1935年夏季,抗联六军打掉了汤原县一个大地主,缴获了一批白布和两架缝纫机。此后,由裴成春、李在德和李桂兰等组建了亮子河密营被服厂。他们一开始都不会做衣服,地方组织找来一位支持抗日的老裁缝到密营教他们使用缝纫机。他们用树皮和艾蒿煮的水将白布染成黄不黄、绿不绿的颜色,为部队做衣服。

  做什么样的衣服呢?裴成春找到夏云杰、冯仲云等商量。冯仲云就介绍了工农红军服装的样子,裴成春根据当时战士们喜欢的马裤和冯仲云描绘的式样,剪裁了一套衣服给领导和战士们看,大家都很高兴。随后,满洲省委对做军服提出了建议和指示,确定了服装的式样,从此,东北抗日联军有了自己的军服。

  黄友牵寇入雪山

  据汤原县档案局的李吉子介绍,黄友本是汤原县的一个地主,因不愿看到同胞遭受日寇的压迫决定投身抗日。他抛弃自己的土地,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一天,敌人发现了黄友并将他逮捕,要他带路破坏抗联三军的后方。没想到黄友一口答应下来。鬼子以为这个“老地主”已经回心转意要给他们卖力,就跟着黄友向汤旺河上游小兴安岭的密林里走去。其实那里哪儿有什么抗联三路军呀?那里有的只是刺骨的寒风和满山遍野的冰雪。黄友觉着走得差不多的时候,瞅个空子就跑了。这一下,那些跟着他进山的鬼子兵可惨了。在那风雪茫茫的小兴安岭山中,他们蒙头转向,左走是山,右走是树,前走是冰,后走是雪,怎么都走不出去。这样乱撞了没几天,便不断有人因缺粮断炊冻饿而死。最后,700多日军只跑出来30几个。而黄友自己也因衣服不多又没带火种,双手双脚都被冻坏了。

  两年后,日军专门派人追杀黄友。黄友死前毫不屈服,临刑前仍在痛骂敌寇。

责任编辑:朱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