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1日电 在物质缺乏、技术落后的20世纪70年代,是怎样的一种动力让“7381”这项天字号工程在5年内高质量顺利竣工?为此,记者走近了那些亲历“7381”工程建设的建设者们。
王有泉:三九天,我们甩下棉衣,只穿内衣干活
王有泉是哈尔滨电机厂一名普通工人,1974年春天,厂里选派“7381”工程建设工人时,当时36岁的王有泉积极报了名。王有泉在“7381”工程工地一干就是5年有余,算得上“7381”的老资辈。提起“7381”工程,王老讲话滔滔不绝,热情很高涨。
王老激动地告诉记者,报名时单位就告诉他们“7381”隧道将来是为了做地铁用的,所以大家报名非常踊跃,而且格外激动,这么一项造福子孙的大工程,自己能够亲自参与建设,该有多神气呀!由于报名人多,单位还进行了筛选,他有幸被选中。
王老回忆说,在建筑工地,工人们都是三班倒,无论刮风下雨24小时不歇工,并且每个班都有上百人在劳动。夏天,工人们顶着太阳干,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穿着短裤、光着膀子,干一会儿,整个人就变成了“水人”,后背、肩膀的皮肤常常被晒得这层皮还没脱完,那层皮就又被晒曝了,最后皮肤都成了紫红色。冬天,工人们冒着大雪忙,零下20摄氏度、30摄氏度的低温,也没能挡住工人们的建设热情,干一会儿就是一身汗,连棉袄都湿透了,贴在身上不舒服,索性甩掉棉衣,只穿内衣内裤干,雪花纷飞,北风呼啸,却从未感觉到寒冷。有的工人用铁锹挖洞,有的工人用土篮运土,有的工人挥动着铁锹装车,有的工人提水洗石头……夹杂着加油鼓劲的叫喊声,工作场面热火朝天。虽然时隔30余年,那些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王老对此仍记忆犹新。
王老说,那时,大家最怕的就是停电。虽然每次停电之前都会有人通知,但如果水泥浇注到一半停工的话,质量就一定没有“一气呵成”得好,常常忙着忙着,突然间眼前就一片漆黑了,这时就只有竖井的上方有些光亮。大家只好顺着竖井向地上爬,竖井上虽有脚蹬,但距离地面有20多米,每次都是胆大的先攀着竖井上的脚蹬往上爬,胆小的就等先爬上去的人扔下绳子绑在腰间,再顺着脚蹬爬上去。
“那时干活,大家都是抢着干、比着干,装一汽车土,七八个人四五分钟就能装完。几个班干活,大家都想让自己的班成为最好的,你这个班干多少,我这个班只能比你干得多,决不能比你干得少。大家干活时,常常喊着鼓劲的话,告诉对方,快点干就要超过你了。”谈起当时的工作场面,王老像个孩子一样兴奋得手舞足蹈。王老告诉记者,那时的水泥一袋100斤,大家觉得一次拎一袋实在太慢了,于是就两袋两袋的扛,并且大家还叫着号,你一次扛了3袋,我一次就得扛4袋。虽然成天在干活,工作量大,可还是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那时偷懒不用别人说,自己都觉得是一件可耻的事,有个头疼感冒的挺一挺就过去了,一定不能影响工作。
王老满怀深情地说,30年前大家一起工作的场景时时在他眼前浮现,这些年来每每经过曾经劳动过的那3个站台,他都不由自主的想要看看它变成了什么样子了。
陈财: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时任“7381”工程哈尔滨电影院站、锅炉厂站、和兴路艺术学院站段的工程副总指挥、现已7旬的哈尔滨电机厂退休人员陈财,提起冰城地铁梦圆,高兴地说:“‘7381’工程终于利用上了,我们多年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我们当年就对子孙后代许下要建地铁的诺言终于要实现了。”
据陈老介绍,按照“7381”工程指挥部的布署,哈尔滨电机厂的任务是修建东大直街上的哈尔滨电影院车站、三大动力路上的锅炉厂车站以及和兴路上艺术学院附近的一个车站。哈尔滨电机厂当时有职工12700人,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完成,光抽调到“7381”工程工地的就有400多人。
“别看‘7381’工程的活挺累,但是一般人想去还去不上呢!”陈老自豪地告诉记者,由于当时不仅是市里领导重视,就连普通的老百姓对“7381”工程也是充满期待。能抽调到“7381”工程劳动的人,都是经过全面考核的。当上面派下来几个用人指标时,便有许多工人积极申请要求到“7381”工程去,这时厂里领导就要根据平时工人们工作的表现进行考核,如果符合条件的人太多时,厂里还要看看申请的员工家里的生活条件。因为除了正常工资外,厂里每个月还给参建“7381”工程的工人补助20元至30元,在同等条件下,厂里尽量照顾家庭生活困难的工人。
“7381”工程在当时来讲,可算是一个天字号工程,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实施,每一个单位成立一个小的指挥部,由单位的主要领导任总指挥一职,下面又设立了连、排、班,一般来讲10多个同一工种的工人组成一个班,3个班组成一个排,各种不同工种的排又组成一个连,每个指挥部会计、出纳、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一应俱全。
上世纪70年代,对于普通的家庭一个月能吃上两三顿肉就不错了,但是“7381”工程的工人则是几乎每天都有肉吃。为了保证工人们有充足的体力干活,“7381”工程的伙食费是一笔任何人都不能挪用的“巨款”,那时厂里的领导常常和“7381”食堂的工人一起去选购伙食,而且,每隔几天,厂里领导还专门派人到江里打鱼回来给工人们改善伙食。那时领导们常说的就是,“7381”工程是个体力活,决不能让工人们饿肚子干活。
由于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工程,所以不仅要抢进度,更要保质量。陈老告诉记者,石头上有一点泥土,就会减轻水泥的强度,所以,每一块石头他们都要用水洗干净。每挖好一个拱,都得马上用石头、木头塞满,不能有一点空隙,否则,打好的拱经不住压,容易下沉,不耐用。工程的每一道程序,几乎都要经过班长、排长、连长、工程指挥层层检查、把关。
陈老告诉记者,做这些活时就不能怕麻烦,工程质量才是最重要的,陈老听说前段时间国家有关专家对“7381”工程进行鉴定时说,“7381”工程完全能用一百年。他高兴得还好几天没睡好觉,他说,这句话就是对我们“7381”工程劳动人员最大的肯定。
李成栋:克服重重困难确保工程建设
没有经验,物资短缺,是“7381”工程面临的两道难题。参加“7381”工程规划设计的李成栋老人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建设地下隧道的经验,包括他在内的工程技术人员曾多次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并专程赴陕西九燕山铁路土质隧道施工现场学习,指挥部还专门抽调了哈尔滨规划设计院、哈尔滨市政设计院、建工学院地下工程教研室和电车公司的近百名技术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又专门在哈市近郊的黄山建了3公里的实验段工程,积累了施工经验,培养了施工队伍后,才开始建设“7381”工程。“7381”工程结合了哈尔滨的地质特点,在施工时采用先拱后墙分段进行,保证了施工的安全,减少了土方量,节省了大量支撑材料,可谓人防工程的一项创举。
由于“7381”工程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消耗钢材12501吨,木材20549立方米,水泥10万吨,沙子24.7万立方米,各种石料40万立方米。工程总投资5308万元(不含人工费和零星工具费),平均每平方米造价404元。而在当时物质紧缺的时代,哈尔滨又是如何争取到这些建筑材料的呢?
李老动情地说,为了解决物资短缺这一问题,当时指挥部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办法。没有石头,市领导便亲自动员大家到山上打石头,“7381”工程中所用的石头都是工人们跑到平山上一点点打下来的,再一车车运回到哈尔滨;那时全国钢材都非常紧缺,为了要指标,只得派人一趟趟地往辽宁鞍钢跑,生磨硬泡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要指标;缺少水泥,哈尔滨水泥厂全力供应24小时不停工进行生产;没有沙子,便到马延河一点点掏回来。那时的想法就是:排除一切困难,确保“7381”工程顺利进行。